戴晓云: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审美理想和士大夫的人文情怀(5)

摘要:在中国古代,各个学科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历代的文章、诗词、绘画和书法,乃至于音乐,也是一个组合体,绘画中有音乐,音乐中有哲学,书法中有情怀。由此可见,哲学的载体可以是文章、诗词、绘画、书法,甚至音乐。除了文字以外,哲学有时也会出现在一幅书画里,本期报告中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戴晓云女士与我们共同探讨了书画所表现出的哲学,即文人士大夫在书画中所寄托的审美理想和人文情怀。

6

唐 张璪《写生蛱蝶图》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既是对画家创作的指导,也是对绘画作品的评论。以师法自然为中心,辅以画家的学识修为,内化成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这种绘画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为什么有些小说家、散文家的作品能打动人心,有的却不能呢?区别就在于创作者有没有做到内化。人生履历阅历、读书多少都是具体的东西,要做到“中得心源”,就需要把这些具体的东西概括出来,内化成自己的创作动力和源泉,变为抽象的东西。因为内化程度及所想表达的思想的不同,作家就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在当时那个时代完全不被理解,直到几个世纪以后才能得到理解,这样的人的思想和抽象概括能力都是相当超前的,张璪及其绘画理论就属于这种情况。它以极强的包容性引导了后代多种绘画理论的诞生,直到今天都备受重视。比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清代画家石涛等人的书画理论都受到张璪的深刻影响。不仅是书画创作方面,该理论在文学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明代的公安派(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及后来的性灵派(主要活跃于清中叶,主张直报“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都能见到这个理论的影子,它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意识。

综上所述,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画理论,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尤其对后世的绘画、书法、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无以估量的影响。

秉承“中得心源”理论所创作出的绘画作品是得之于心灵的东西,必然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与此同时还有宫廷画派、民间画师等其他画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比如宫廷画家蓝瑛就是一例。但是他们的东西毕竟还有让人诟病的地方,留存于世的作品也比较少,不是那么容易找到。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