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传统审美在戏曲中的表现(3)

摘要:中国传统审美来自于中国哲学,因此与西方国家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这一点在我国的国粹——戏曲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期报告中,中国戏曲学院张尧教授从中国式观演关系与戏曲表演的美学特征、四大行当的划分标准及传统戏曲审美的当代价值等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中国戏曲及传统审美的别样魅力。值此新春佳节,张尧教授与宣讲家网共祝广大网友狗年大吉、阖家吉祥、万事如意!

二是歌舞性。歌舞性与“四功五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唱和念是一种音乐性的语言,我们常讲唱似说、说似唱,不管是唱词还是念白,一定要做到吐字清晰、唱腔悦耳,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也才能让观众更好地接收到表演者所传递的信息。再有就是做和打,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表演手段,比如在表现将军、元帅等形象时,武打场面是必须的,另外还需要身段和眼神的配合来体现出人物的英武之气。同时,“打”本身也是一种舞蹈性动作,是一种人物外化的手段,我们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要把对方放倒,必须要打出人物的特点和性格来。

三是虚拟性。戏曲艺术形式之美的虚拟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空的虚拟。时空的虚拟在戏曲舞台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前面我们提到过用写意的感觉去欣赏戏曲,通过一个特定的画面,观众可以把舞台上的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中的场面相结合,从而展开联想,由此出现在舞台想要为观众展现的特定的时空中。比如演员在舞台上向观众表明自己正在房间里,然后双手做出了一个拉开门向外望并迈过门槛的动作,此时场景已经切换到外面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时空切换。除了靠动作表演来说明室内、室外的空间变化以外,戏曲演员还可以通过语言来直接阐述时间的变化,比如他可以说我今天早晨起来如何,到了什么时间又如何。当然,戏曲中的时空变化要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要进行假设并主观的接受这种设定。每一个表演者在演戏时都要扮演两个角色,剧中人和现实中的自己,他既要把自己当成剧中人来演,又要演出自己本身的风格;每一位观演者,特别是戏曲的观演者,都要默契的配合并接受表演者在舞台上作出的种种假设。否则,无论是戏曲表演还是观演都无法继续下去。有一句话说“台上演戏的是疯子,台下看戏的是傻子”,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演员和观众双方在假定性上达成的高度默契吧。

表演的虚拟。刚才我们举过的手开门的例子就属于表演的虚拟,除此以外,表演虚拟还有很多种。比如说我们要表现上楼,但舞台上没有楼梯,那就需要演员做出脚底由低到高踩着台阶上楼的动作,通过腿及脚步的变化让观众感到似乎是到了一定的高度,下楼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上楼可能还要扶着把手,手里面拎着靴子、口袋或者其他重物之类的,这些有的可以靠道具来实现,有些就要靠演员的虚拟表演来体现。

还有上马和下马,表演者手执马鞭,眼睛一瞪,喊一句“哎”,接着是一连串一气呵成的表现上马的动作。下马与上马类似,只是多了将马鞭放在地上,表演系扣子的步骤,仿佛这一系就是拴马的动作。待到要离开的时候,戏曲演员会拿起马鞭、拎过马头,上马之后再往外走。这些表演都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为戏曲舞台上没有真的马,就是通过马鞭来代替马,通过不同颜色的马鞭代替不同马的肤色。

服饰的虚拟。在戏曲舞台上,讲究用不同的服饰来指代剧中人特定的身份和性格。比如京剧中有大靠、蟒、靴子、披、衣等,这些衣服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章法,明黄色的衣服只有皇家才能穿,给官员穿的一般是大红色,红色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代表着吉祥喜庆。另外,传统戏曲在表现夏天时很有意思,不管夏天有多么炎热,戏曲演员都不会穿短袖上场,而是通过道具及表演来说明夏天的场景,比如一边非常快的扇扇子一边念叨着“哎呀,好热的天呐!”传统戏曲是高雅的艺术,如果直接穿个坎肩露着胳膊就出来了,那就太自然主义了,显得一点也不庄重。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