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张立文教授以“天下的情怀和中国的视野、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西方对命运的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可能”这四个话题为中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讲到21世纪人类面对的诸多问题。张立文教授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天下观”,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在关注人类命运的话题,人类社会、宇宙自然,都统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因为自然环境、生态危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QQ截图20180306165833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

点击关注分段视频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课件

我今天讲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的天下情怀和世界视野;二是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外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论述;三是命运,什么是命运;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

一、中国古代的天下情怀和世界视野

中国古人本就有天下的视野,这就是中国的“天下观”,并且对此中国古人有很多精粹的见解,有很高的智慧。《尚书》翻开第一篇就是《尧典》,它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中国古代,“邦”就是国的意思,“万邦”就是说万个诸侯国。尧的时候我们不太清楚,传说,夏代的时候有诸侯三千,又传说周代的时候诸侯八百。诸侯国是独立的,自己掌兵权、人事任免权、经济权,但是也听命于周天子。“雍”是和谐的意思,就是说各个国家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

《周易》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个国家都很安宁,老百姓安居乐业,不管天道怎么变化,国家政权怎么更替,要“保合太和”。很多人去过故宫,先进去的是什么殿?是太和殿,然后进中和殿,最后一个殿是保和殿。为什么是这三个殿。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就会了解很多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基因。“万国咸宁”,万国安定、安宁、团结,老百姓就乐业,这是中国先人的理想。

中国讲大同世界,讲天下为公。中国古人对当时世界的看法,在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智慧的。《礼记·礼运》中的中国典章制度,非常完善。比如:“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不是为私的,如果为私,那就是有违大道至行。“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的劳动工作制度,人们都要尽力,但不是为了自己,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里涉及劳动制度。货(财富)不藏于己的经济制度,追求大同世界,财富不是给自己,应该是把创造的财富归社会所有。“选贤与能”的官吏选拔制度。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官?选贤人,要求贤明之人。光贤还不行,还要有能力。如果没有能力也不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