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

摘要:张立文教授以“天下的情怀和中国的视野、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西方对命运的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可能”这四个话题为中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讲到21世纪人类面对的诸多问题。张立文教授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天下观”,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在关注人类命运的话题,人类社会、宇宙自然,都统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因为自然环境、生态危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中国很了不起,为什么?世界上首先采用文官制度的是中国,通过考试当官。比如朱熹19岁中进士,就到同安当了主簿官。选贤能之士,这是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还有“男有分,女有归”的分工制度。这个是一种劳动分工制度。还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泛爱众、兼相爱的原则。不独亲爱自己的亲人和子女,对他者也像爱自己的亲人、子女一样。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做不到,大同世界的设计是相当完善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劳保、养老制度。“讲信修睦”的人际、社会、国家、国际间关系原则。由此可以看出来,当时中国对于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设想,其实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还有一点,中国人提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张载讲的,天下的老百姓、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草木、走兽这些是我的伙伴。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草木、没有走兽的地方,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所以,儒家讲仁爱万物,这是重要的一点。我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结成一个共同体。

再有一点是天下和平,修齐治平。如果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话,我建议大家读读《周易》。《周易》讲,“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为感通、交感、感应等义。天地、阴阳交感化生万物,圣人与人的心灵感通、感应而导致天下和平、战争消除。如何消除以达致天下和平,安居乐业。人必须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要达到天下和平,起码要对客观事物有个认识,知道它的道理、发展的规律,然后要修身。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才能太平。所以家风要正,正家才能正天下。家都管不好,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去天下太平?这不可能。人类共同体当然是和平的世界,而不是战乱的世界。

中国人胸怀很广阔,“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这是荀子讲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如果说四海之内都是一个家庭的话,不管是人也好、国家也好,都会归心。《礼记·礼运篇》里讲,“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中国很早就提出这个问题,先秦的时候,《荀子》《礼记》都讲了。到了宋明理学家的时候,朱熹就扩大了,“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后来王阳明讲“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如一家,中国犹一人焉。”所以,“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当然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中国人从古以来就有这个思想脉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