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4)

摘要:张立文教授以“天下的情怀和中国的视野、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西方对命运的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可能”这四个话题为中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讲到21世纪人类面对的诸多问题。张立文教授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天下观”,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在关注人类命运的话题,人类社会、宇宙自然,都统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因为自然环境、生态危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中外哲人对命运的多元诠释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命运的诠释

命运很神秘,人都求好运,国家也说国运。命运究竟是什么?中国古代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讲,“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认为命是一种必然现象,死生有命,人必然要死,这是命。正因为命是有必然性的,所以人跑不了,活到100岁得死,活到120岁也得死。这是一种人力不可抗拒的必然力量,人不能支配它。

孔子讲,一个人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一种命运。但是,孔子讲要知天命,一方面命是必然的,但是应该知道天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要知天命,现在人活到五十岁,是不是知天命?那不一定,说五十知天命,是说人“应该”知道天命,意思就是人要懂得是非,知道自己的命运应该怎么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知天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不是蕴含了这个意思?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他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仁义道德需依靠自我去求得,自己不努力去追求,就不能得到。富贵利达能否得到,要符合道义。孔子、孟子都讲了,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富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但是不以道得之则不处也。你要得到它,要从正道。中国人对命运的解释各家都有,以上是儒家的说法。

道家认为,命运是支配人的生存状况,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老子说:“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他认为人要回归自己心性的精神,恢复本来的状况,也就是其常态。他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命、命运是一种没有外在干涉的顺任自然的状态。庄子发挥老子思想,他说:“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我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就是要顺任自然的命运。“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通达命运的实情,不必去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东西,顺任自然而然的安排。“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人的一切生存状况都是命运的使然,人是无可奈何的。以上是儒、道两家对命运的认识。

儒墨两家在先秦称为“世之显学”。墨子却与儒道相对待,倡导“非命”。大家都讲命运,他就说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看不到,也听不到。墨子认为,人、社会、国家的生存状况不是由命来决定的,他认为执着有命的话语,是“天下之大害者”。“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有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既未见有命运的事物,亦未闻有命运的话语。人的贵贱、荣辱、贫富、饥饱,社会国家的治乱、宁危,不赖于命运的安排,而决定于主体人的能力价值。他说:“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国家的治乱安危,依赖君主如何治国理政。如果像禹、汤、文、武为政天下,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国家太平。为了使国家治而不乱,宁而不危,人们贵而不贱,荣而不辱,富而不贫,饱而不饥。王公卿大夫必须竭股肱之力,殚精思虑的智慧,人们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纺织织布,上下都丝毫不怠倦才能实现,而不依靠命运的安排。这也就是说,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和命运相抗争。一些人去算命、看相,去求神拜佛,究竟能不能保佑你?能不能说你的命运就好?不一定。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