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7)

摘要:张立文教授以“天下的情怀和中国的视野、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西方对命运的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可能”这四个话题为中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讲到21世纪人类面对的诸多问题。张立文教授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天下观”,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在关注人类命运的话题,人类社会、宇宙自然,都统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因为自然环境、生态危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他也讲命运的偶然性,认为要抓住时机。他说:“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古谚说,时机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如果你没有抓住,再抓就碰到秃头了。能否抓住时机是考验人的智慧。时机、机遇能否抓住,也就是你能否设计自己、创造自身命运的机遇,遇不遇不能靠命运之神的恩赐,而靠自我洞察能力、智慧潜能和时机的把握。

这就是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对于命运的认识。命运问题是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人人关注、与人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人对命运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从古人对命运的解释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掌握、创造自己的命运,这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国家怎样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也很重要。中国就是这样子,从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做到了。我们为什么能抓住时机?是对国际形势有很好的认识,要像千眼神一样去观察。那么,人类的命运怎么样?我是主张“和合天下”。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我想从两方面来说。

从人类内在自身诉求而言:第一,人类是群居的,人的生存需要各种技能和各种资料的创造,一个人做不到,必须分工合作,构成生产、生活共同体。荀子讲,人的力量为什么强?为什么在自然竞争中能够战胜一切?就因为人是群居动物,群居才能战胜一切。西方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近代伏尔泰、孟德斯鸠,都认为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而具有自然合群性,把人导向社会生活,这是人得以共同生存的法宝。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国家也一样,不能独善其身。在全球化、信息革命时代,大家互相依赖、互相依靠、互相支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二,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具有道德理性,这是人特有的本质力量,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我们现在已经超越了纯粹生物性的动物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亚里士多德说:“就是说理性比其他任何的东西更加重要。”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这是说,人同草木禽兽和水火不一样。人是社会动物,既然是社会动物,就应讲仁义道德。“仁义德行,常安之术”。“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社会得讲礼。中国是礼仪之邦,是很讲礼仪的,那就是很讲行为文明的。一个人出国就代表一个国家,行为举止一定要注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