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栋:美丽乡村的源起、建设与思考(5)

摘要:报告人通过反自然、反规律、反民本、反传统、反公平的非美丽乡村做法,与产业美、村庄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形成的强烈对比,围绕那些非美丽乡村的做法、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美丽乡村的源起、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等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生活美还有一点很重要:怎样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上图第一张照片是谌塝塝村,是四川成都的一个村,这个村把村名写在一根木头上,这根木头就成为了一个景点,很多游人都跟着这根木头照相。这也是把乡村建设得更好的一个例子。

三、美丽乡村的源起

有一个章程非常重要,这个章程就是晚清政府出台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这个章程被公认为我国城镇化的起点,也是现代意义上乡村建设的起点。什么是城?这个章程里规定,“凡府厅州县官府所在地为城”。什么是镇?“其余市镇村屯集等地人口满五万人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还有城市设区,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也是从这来的。当然,当时的一些法条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像不识文字者不能成为选民。我查了一下,当时农村不识字率是85%,所以这把很多人的权利给剥夺了。但是它后面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如果你在“失财产之信用,被人控实尚未清结者”,借钱不还的,不能为选民。与这一系列法条的影响相比,更重要的是它确定了一些理念或者说是确立了一些精神。尽管这个章程没有实施,但是它确立的这些理念对我们现在仍有影响。

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有思想有作为的仁人志士,他们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怎么样去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设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乡村建设的探索,大家比较公认的是“民国乡建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晏阳初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解决乡村的问题。他们三个都认为,只要把乡村的问题解决了,就能够让中国富强起来。这也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他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乡建的探索。

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他的平民教育首先是大众的教育;第二,他推崇适合国情的中外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他曾经说过,我们原来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仅是老学究,与我们的生活是根本不相关的,而西方的教育与我们的生活也是不相连的,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些外国货的消费者。他说,我们原来的教育是培养一只胳膊一条腿,而现在需要培养整个人,所以他推出了平民教育。梁漱溟提出了“政教合一”。卢作孚当时被称为“中国船王”,他通过产业的角度进行乡建的探索。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乡建充满理想和情怀。

我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的三农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50年代中后期到改革开放,这个阶段在“三农”问题当中,我认为中央更重视农业、产业,所以当时提出以粮为纲。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