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宾:看画与绘画——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图片与绘画的关系(8)

摘要:本期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礼宾由对图像式绘画的批判,转向对中国抽象绘画的深入发掘。从多个层面反思二元对立思维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期望以负责人、热忱的态度作为突破口,提高艺术家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语言的自主创新。

五、从“图像池”展览看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展览叫“图像池”,展览的第一部分叫“文心”,它想表达艺术作品的气息和古代传统是相连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必须从深度上去探寻道路,必须是品质上的复兴,而不是简单符号的照搬,并不是捏了个泥娃娃,用了个丝绸,画几笔水墨就是中国传统,而是要让别人看到品质,这才是最关键的。

第二部分叫“对影”。这个简单提一句,现在大部分艺术家为了能击破图像而创作了很多新奇的作品。这部分就强调图像的击破。

第三部分叫“守物”。有个画家为了克服他以前的绘画习惯,现在画画都不用画笔,用滚子,就像装修工人一样,他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滚子,他的画都是滚出来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艺术家在这个图像时代是多么辛苦!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方式来使图像有一个缝隙,然后再撕开这个缝隙。

讲一下艺术语言的问题。艺术要回归语言,回归纯粹的语言,把一个世界真实的记录下来,既不支持你,也不支持他,就像傻瓜相机,这种最真实的可能是最有力量的。

关于主体的问题,在中国艺术界是基本被忽略的,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学过画但画得很好的人。《中国梦想秀》有一期讲的是我们学校一个食堂职工的故事,她叫汪化,她就是没有系统学过画画但画得不错,后来被发现了。但是这样的画家、艺术家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界中还不是主流。

后来办了几个展览都是强调艺术语言,因为语言不纯化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