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学札记(18)

战略学札记(18)

14. 外资拉动型经济发展与沙俄帝国的大毁灭

在俄日战争之前,俄国国内经济政治因迅速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获得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因这种片面发展而形成巨大危机。

19世纪最后几年的世界经济高涨,是重工业空前加速发展推动的:世界煤的采掘量增加了65%,生铁熔量增加70%以上,而钢产量增加将近两倍。从1890年到1900年,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跃进”时期,这次“工业跃进”可以说是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的先声。“在维特推行的俄国经济政策中,对重工业的鼓励占有突出的地位”,“财政部负责进行庞大的铁路发展计划中,钢铁工业的发展受到特殊的重视。俄国消费和重型金属制品市场的稳定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而由于俄国于1897年建立了金本位制,同时又借助法国贷款对财政进行了全面调整,于是它就成为一个有利和可靠的投资市场”。

但是,这时俄国工业的巨大发展并不是基于国内民族资本和国内消费的拉动,而是“整体上得益于外国特别是来自法国和比利时的慷慨资本流入。如果没有这些资本,俄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将会十分缓慢。”1891年至1903年间的资本投资总额达30亿卢布,1900年投入工业的外国投资有9.11亿卢布。时任财政大臣的维特在回忆录中说:“在我管理财政期间,我增发了将近十亿卢布的国债,用于修筑铁路和向国家银行支付无息债务”;“我国借到了数十亿(不少于30亿)卢布的外资”。当时有人反对外资大量流入,维特回应道:国家银行中能够发放的工业贷款“总共不到五六千万卢布,想用这么些钱来人为地兴办俄罗斯帝国的工业真是贻笑大方”。

另一方面,俄国将这些巨量投资兑现为内化的国内生产力的效果却是有限的。19世纪90年代,俄国消费品市场迅速扩大,但它多是靠政府大量的铁路和海军军事设备和原料订货维持的。“如果没有政府设备采购的刺激,市场仍然是有限的”。作为支撑工业的城镇,一半以上的地区是用木头建立起来的,“它们的扩张是工匠的事而不是现代工业的事”。结果导致俄国工业能力严重过剩。“外国贷款的过分膨胀和突然紧缩,当然会引起经济的衰退”,“这种不景气或经济衰退虽然不是很急剧的,但却一直持续到日俄战争之时”。关于19世纪90年代发生在俄国的这场工业化运动的后果,美国历史学者巴巴拉·杰拉维奇评论说:

虽然俄国自己在19世纪90年代也进入工业化时期,它的内部结构反而迅速地退化。经济上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和政治的不安,而没有增加国家的力量。导致1917年俄国政权崩溃的正是这种军事上的衰弱和政治上的失调。

15.列宁论工业化改造对俄国的意义

与19世纪维特依托外资和国外现成技术推进俄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列宁关于苏维埃俄国应建立在重工业基础上的思想既汲取了俄国近代——实际上从彼得大帝就开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维特时期主要靠资本和技术引进带来的教训,同时也吸收了德国李斯特经济理论及在德国产生的成就。在革命胜利后不久就提出著名的利用国家垄断强力推进的“电气化计划”和用重工业装备俄国的方案,列宁认为这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1920年12月22日,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说:“如果我们不能恢复我国的经济,那么我们就落在而且将来还要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后面,我们就会挨打。”那么,新的俄国将在什么样的起点上发展经济呢?列宁回答说:

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不然我国仍然是一个小农国家,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比资本主义弱,在国内也比资本主义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一定要努力把经济基础从小农的变成大工业的。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列宁将这个电气化计划称为布尔什维克的“第二个党纲”,这实际上是将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说:

我们党的纲领不能始终只是党的纲领。它应当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纲领,不然它就不能作为党的纲领。它应当用第二个党纲,即恢复整个国民经济并使它达到现代技术水平的工作计划来补充。没有电气化计划,我们就不能进行真正的建设。

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但是不能局限于这个一般的原理。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适合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

我们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且仅仅在这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打个比喻说——从一匹马上跨到另一匹马上,就是说,从农民的、庄稼汉的、贫穷的马上,从指靠破产的农民的国家实行节约的马上跨到无产阶级所寻求的而且不能不寻求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等等的马上。

列宁把发展重工业看做是关乎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问题。他告诫俄罗斯: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这一点我们是很清楚的。

重工业是需要国家补助的。

列宁在临终前还口授日记,对苏维埃俄国的新发展道路从哲学的角度做出了独特的解释,他说:

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培植社会主义是狂妄的事情。但是他们错了: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先于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怎样,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体现在“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之中,对于共产党来说,如果不能学会驾驭资本,那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并实现共产主义。今天中国共产党将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全国电器化”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其成功经验的理论结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6.斯大林论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对于苏联的意义

与美国立国不久汉密尔顿与杰斐逊关于国家发展道路的争论相似,列宁去世后,苏共党内关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出现了大争论。斯大林针对苏联版的“造船不如买船”的观点(即一些思想仍停留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新反对派”所主张的苏联应是生产原料和粮食并从国外输入机器的农业国,因而苏联应利用“道威斯计划” 压榨德国低价向国外出售重工设备制造品的时机,装备苏联重工业的观点),指出苏联工业化“总路线”对苏联所具有的生死存亡的深远意义,他说:

我在报告中谈到我们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两条基本路线,即两条领导路线或总路线。我谈到这一点,是为了说明关于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保证我国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问题。我在报告中谈到我们的总路线,我们的前途,意思是说要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什么是农业国呢?农业国就是输出农产品和输入装备而不能自力生产或几乎不能自力生产这种装备(机器等等)的国家。如果我们停留在只输入装备和机器而不能自力生产装备和机器的发展阶段上,那我们就不能担保我国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抱定在我国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方针。

道威斯计划要求的是什么呢?它要求德国从国外市场,主要是从我们苏联市场榨取金钱来偿付赔款。从这里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呢?从这里应得出一个结论:德国将卖给我们装备,而我们将输入这些装备,并向国外输出农产品。这样,我们,也就是说我国工业,就会处于依附欧洲的地位。这也就是道威斯计划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我在报告中曾说,道威斯计划损害我国的利益,所以它是建筑在沙地上的。为什么呢?我当时说:“因为我们决不愿意变成受其他任何国家(其中包括德国)支配的农业国”,因为“我们自己要生产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我们应当设法使经济工业人员的全部思想和意图都集中到这一方面,即集中到把我国从一个输入装备的国家变成一个生产这种装备的国家。因为这是我国经济独立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样就能保证我国不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属品。索柯里尼柯夫不愿意了解这个简单而明了的道理。他们这些道威斯计划的制定人,想使我们只生产花布这种物品,但是这对于我们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仅要生产花布,而且要生产制造花布所必需的机器。他们想使我们只生产汽车这种物品,但是这对我们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仅要生产汽车,而且要生产制造汽车所必需的机器。他们想使我们只生产皮鞋这种物品,但是这对于我们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仅要生产皮鞋,而且要生产制造皮鞋所必需的机器。

斯大林将国家对经济的垄断作为弱国崛起的前提条件,他曾对俄国历史上的外贸垄断制度做过积极的评价,他说:

伊凡雷帝的英明之处在于,他始终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不允许外国人进入自己的国家,从而防止了外来影响向国内的渗透。

彼得一世也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但他对外国人过分纵容,国门开得过大,听任外来影响向国内渗透,听任俄国德意志化。叶卡德琳娜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再往后看,难道亚历山大一世的宫廷是俄罗斯的宫廷吗?难道尼古拉一世的宫廷是俄罗斯的宫廷吗?不,他们的宫廷是德意志的宫廷。

伊凡雷帝采取的一个令人称道的措施是,他第一个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制。实行这种制度,伊凡雷帝是第一个,列宁是第二个。

17. 如果我们将苏联崛起的原因事件放入世界近代历史的进程研究,就会认识到,作为苏联的开国领袖,列宁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是他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他汲取了近代大国崛起的成功及俄国维特改革的失败的历史经验——实际上正是维特时期大量引进的外资导致的工人生活大面积恶化和农民大规模破产,才使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并使俄罗斯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历史进程建立在独立自主生产的而非大量引进的“适合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一点,那苏联的社会主义命运很可能就是19世纪俄国“民粹派”所主张的及后来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曾尝试并失败的那种空想社会主义。对俄罗斯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列宁拒绝依附的思想又为斯大林强力推进并由此使苏联在短期内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与19世纪后半叶维特靠引进推动的俄国工业化运动的后果形成云泥之别:19世纪末期俄国的工业化运动的结果是俄国对国际资本和技术的严重依赖,在1899年夏天世界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俄国重工业遭受了时间最长、后果最沉重的打击:大约有一半炼铁高炉和45%的石油钻井停产。钢铁、机车、车厢的生产特别急剧减缩。相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运动却在1929年至1933年有史以来世界最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苏联——与维特的工业化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正好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了考验并赢得了这场战争,成为建立战后世界秩序的重要国家之一。

所有这些成就,都归功于列宁提出斯大林完成的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使俄国成功地避免了资本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设计好的“拉美式”即依附型的发展陷阱。

18.1946年1月3日,斯大林将苏联的建设经验告诉蒋经国:“不要只醉心于贸易。假如苏联没有工业,那么德国就会打败苏联。由于苏联有工业,战争期间才有可能每月生产3000架飞机、3000辆坦克、5000门大炮、40万支步枪、20万支自动步枪。”

19. 1943年年初,斯大林、罗斯福就开始考虑如何给德国以毁灭性打击的方法。1943年11月29日,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期间就德国战后处理问题与罗斯福交换意见:

德国能够很快地恢复起来。为此它只需要15年至20年的时间。如果对德国不加任何控制,德国很快会东山再起。德国不需要很多年就能做到这一点。德国在1870年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在1871年结束的。这次战争之后仅仅过了42年,也就是在1914年,德国又发动了一场新的战争。21年之后,即1939年德国又一次发动了战争。看来,德国为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正在缩短。这个时间今后显然还会缩短。不管我们给德国施加什么禁令,德国人都能够有办法绕开它。我们禁止它生产飞机,但我们不能让它关闭家具厂。可是大家都知道,家具厂可以很快改为生产飞机。我们禁止德国生产炮弹和鱼雷,但我们不能让它关闭钟表厂,而每个钟表厂都可以很快地转而生产炮弹和鱼雷的最重要部件。所以,德国可能东山再起,重新侵略。为了防止侵略,只靠建立几个拟议中的机构是不够的,必须占领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不让它们落在德国手里。不仅要在欧洲,而且在远东也应该占领这样的据点,使日本不能重新发动侵略。

斯大林的计划与罗斯福不谋而合,他们是想通过剥夺德国重工业能力从根子上摧毁德国发动战争的能力。1944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向罗斯福提出了一个几乎与斯大林相同的“旨在德国清除纳粹余孽和解除其工业化的激进计划”,罗斯福对此大加肯定,他相信斯大林会为此买单。美国的军队在仔细考虑占领德国的情况后,制定了彻底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计划。国务院制定了一个计划要“使德国从一个依靠自身经济实力就可以发动战争的国家,变成一个必须能和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但是赫尔和史汀生都不知道,在德黑兰会议上,几大巨头已经就有关问题达成过初步共识。

20.在1945年2月的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又提出了一个旨在“使德国经济上也解除武装”即摧毁德国重工业的赔偿方案,其中第三条指出:

通过赔偿应使德国在经济上也解除武装,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保障欧洲安全。具体地说,这就是要没收80%的德国重工业设备(冶金、机器制造、金属加工、电机工业、化学工业等)。要100%地没收飞机制造业和生产合成燃料的企业。对战前已有或战时新建的全部专门的军工企业(枪炮工厂、弹药厂等)也同样应百分之百地予以没收。苏联政府认为,德国剩下战前重工业的20%,就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的确实是经济上的需要。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