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理论家(7)

红色理论家(7)

报告文学

摘要:郑德荣还有另一个称呼——“红色理论家”。这是因为他在历史风雨中、在时代激荡中,对党、对党史研究的那份忠诚。这样的坚守并不容易,需要勇气,需要理论,更需要一个党史理论工作者的良知。

反差

“郑先生是个非常急的人。”东北师大原党委书记、82岁的周敬思说的第一句话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在之前所有的采访中,几乎每一个人提到他,都说他是一个淡定、温和的学者、师者、长者。

这个反差从哪里来?听周敬思慢慢说来。

1983年11月,教育部党组一纸任命,郑德荣、周敬思同时成为学校的副校长,一个主管本科教学,一个主管行政。“刚开始的时候我年轻气盛,只想着好好工作,不太注意方式方法。有一次我在处理下属单位的房产问题时没有征求意见就直接处理了。郑先生知道后立马坚决地跟我说,权力是集体的,不能随便用。”那是周敬思第一次感受到郑德荣的“急”。

1986年,周敬思和郑德荣一起去美国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当时到目的地要转四五次机,有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人的态度还不那么友好,我看见郑先生义愤填膺。”这是周敬思印象深刻的又一次“急”。

而占据周敬思记忆里郑德荣寻常的“急”,则是他大大的嗓门、有力的语气,给人雷厉风行的感觉。“那时候学校的工作刚刚起步,他来找我要经费,说要发展本科教学、发展函授教育,恨不得当场就给他拿钱。”

答案终于揭晓。

郑德荣的“急”,是为了他副校长的职责,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也正因为郑德荣的“急”,那段日子里,学校的教学工作迅速开创了新局面。

1985年10月,东北师大在上一年试点的基础上,在全校24个本科专业开始全面实行学分制,采用学分来计量教学的时间量,一个学生毕业所需总学分为160学分。学分制的实行改变了自1952年起按专业实行的学年(学时)制人才培养方式,意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更加自由和开放、更有利于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同样在这一年,东北师大提出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师资。这是办学方向根本性的调整。为此,学校设计和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并编印了《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指导书(本科)》,由此加强了课程体系建设。

1983年至1985年,东北师大共编写教材484部。部分教师还参加了53种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有14种教材由学校教师独立编写或担任主编。

那是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整个社会对知识的渴望促进了函授业的迅猛发展。到1986年,东北师大的函授教育专业达17个,基本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培训专业需求的全覆盖。学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大为增强,以函授教育形式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成为学校的经验被传播。1986年6月,在全国高等函授教育工作会议上,郑先生作了题为“适应发展基础教育需要,努力办好高师函授教育”的经验介绍。

在其位,谋其政,郑德荣的“急”给学校带来了教学的春天。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