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前提性问题(2)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前提性问题(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需要首先明确其必要性与可能性、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等前提性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符号学是在生存论、语言哲学与文化哲学转向过程中产生的。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符号学作为联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纽带,在促进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快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这必然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也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这一新科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具体而言,它以符号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及其对人的作用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与其他西方符号学理论流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西方符号学流派主要研究记号或有关记号的过程与功能,强调符号学理论的形式化、客观性,认为符号学具有价值中立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立场去考察符号世界,侧重考察符号的实质及其实践性、社会性与历史性,并揭示它的发展规律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辩证地、批判性地考察了货币、商品、资本、语言、文化、道德、意识形态等符号世界的意义及其发展规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符号学理论,揭示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的条件,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看来,符号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表达意义的中介和载体。这里的意义是信息与指称的意思。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产物,符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符号既离不开物质载体,又离不开精神意识,脱离了二者,符号都将无法存在;单以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无法认识符号世界,符号是心物一体的,具有整全性。但符号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符号世界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无论是符号的生产与传播规律,还是符号的发展与消亡规律,虽然都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规律有关并受二者制约,但却不同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规律。符号的生产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编码和解码规律,话语表达与传播规律以及话语权的确立规律,等等。符号世界的规律比物质和意识世界的规律要复杂得多,亟待人们去破译。

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符号的关系问题。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是贯穿于学科始终的根本问题,是该学科关于研究对象基本矛盾的把握。符号学理论的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所指与能指之间的二元结构关系作为基本问题,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则把符号媒介、指称对象与符号意义三者间的三元关系作为符号学的基本问题。但他们同时也承认符号总是相对一定的主体而言的。符号作为人类表达意义的中介和载体,是属人的。人与符号的关系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是符号世界的根本问题。符号是人的创造,人是符号的主体,人为符号立法。但反过来,符号也影响并塑造人,会促进或阻碍人的发展。人为什么要创造符号?因为符号让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有了新的参照系,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自由空间。符号让人得以传情达意,而且让人的思维得以外化与现实化,使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得以显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这其中包含着人与符号之间的认识与实践关系,包含着人通过符号求真、求善、求美与求自由的价值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看来,符号世界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与全面性。同时符号是柄双刃剑,它可能成为使人异化的工具,也可以是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的手段。在今天这个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人类只有科学把握符号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合理应对与有效处理符号时代提出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虚拟实践与人工智能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唯其如此,才能消除符号异化,保障人在符号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与符号世界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

(作者:赵士发,系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哲学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15AZX00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