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思想 站在最前沿(3)

把握新思想 站在最前沿(3)

——四川省宜宾市委宣传部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三、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这是帮扶干部的“工作使然”。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在帮扶工作中,主动帮助贫困村两委解决处理好群众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确保了村民安居乐业。

一)问题就地解决。为了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矛盾纠纷的调解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在大屋村、陈坳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同其他贫困村一样存在发展不平衡、相互攀比等问题,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调解。调解工作由“坐等群众上门”变为“服务管理下沉”,打通了帮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广泛走访群众、现场查看问题、摸清问题情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不讲人情、不讲关系、不偏袒、不徇私”。实现了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小问题决不上交。在帮扶陈坳村过程中,帮扶干部了解到四组村民王清和王永海存在竹林地界问题,因地界部分已成为月江电站淹区后,竹林地界划分不清晰,两户人家常因伐竹卖钱的事闹意见。在得知该事后,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陈曦主动上门了解问题情况,邀请村上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出面帮助协调解决。通过现场查阅竹林地被淹前的面积和丈量被淹后的面积,重新为两户人家划分了竹林地,最终让王清和王永海心服口服。

(二)矛盾立马消除。贫困群众与帮扶干部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不到解决,这是产生矛盾的关键所在。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积极协助贫困村两委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思想疏导工作,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矛盾,将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如,在陈坳村新响路建设期间,因涉及该村四组段约一千米改造,需占5户农户的水田,农户抵触情绪十分强烈,村组干部多次协调未果。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知晓后,积极协助村组干部,反复与农户进行沟通,采用公益型岗位(环保该段公路)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最终说服农户支持道路修建。截止目前,宜宾市委宣传部在帮扶村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有效地消除了帮扶村的矛盾因素。

三)纠纷及时化解。活动是化解纠纷的最好载体,找到合适的活动形式,就可以将纠纷化解于无形当中。在基层,一些老百姓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纠纷,加上农村土地、水利、山林等纠纷不断,这势必影响村民关系的和谐。为化解这种情况,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以“消气、修德、聚力、和谐”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用“抓产业、抓阵地、抓载体、抓队伍”的“四抓”工作法推动纠纷化解工作。在大屋村成立了“道德讲堂暨文明学校”等阵地、建成了文化院坝等载体,努力建设“和谐新大屋”。目前,大屋村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在陈坳村,宜宾市委宣传部坚持开展“成风化人”活动,连续三年开展“乡村春晚”,给村民送上文化大餐,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激发了陈坳村以及周边村民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帮扶村里的纠纷减少了,村里的氛围更加和谐了,帮扶干部和村民之间关系也日益密切。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