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敬忠: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从国学中汲取修身、为官的智慧(14)

摘要:宣讲家网系列节目《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切入口,每期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经典名句,从中提炼出中华文化的智慧,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期节目中,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梅敬忠教授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引用的典故为切入口,帮助网友从国学中汲取修身、为官的智慧,敬请关注。

(六)忧乐天下

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是心中有党、心中有坚定信仰和使命感、有自觉担当精神和强烈忧患意识的群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天下传扬,流播不绝。《礼记·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模式,传颂千古;老子也有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对理想社会的展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所有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无不体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的关系,充满着富足、安祥、和谐、康泰的人间福乐。比如《诗经》所唱的“乐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康有为的大同理想,都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畅想。

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乃是实现了个体的人的自由和整个人类自由互为条件,从而获得彻底解放和真正自由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的社会理想,必将超出狭隘的地域局限,成为整个人类最终所必将期待的目标。它之所以能够为中国人所接受和认同,除了时代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原因之外,还必然有一个文化上的原因,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念,为其提供了深层铺垫。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有了坚实的文化渊源作为接受并笃信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同样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功夫,无疑体现着儒家的“家国天下”意识和拯救人类的责任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沉情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志向,王安石倡“三不足畏”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宏大抱负……无不是这种忧患意识和使命感的鲜明体现。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做了解读,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里面我就提到范仲淹是我们的先贤。范仲淹有句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灵乌赋》)他敢于秉公苦谏,纠补朝政阙失,时有奋不顾身之举。他心胸坦荡,考察官员时,不顾劝阻,经常毫不留情地勾掉一些不称职者的姓名,并毅然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其意是说:一家人哭总比一个省的人去伤心痛哭要好些吧!他是谏臣加廉吏,山高水长仁者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