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敬忠: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从国学中汲取修身、为官的智慧(8)

摘要:宣讲家网系列节目《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切入口,每期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经典名句,从中提炼出中华文化的智慧,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期节目中,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梅敬忠教授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引用的典故为切入口,帮助网友从国学中汲取修身、为官的智慧,敬请关注。

二、严以为官: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涵蕴着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内容。为官之道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儒家经典、诸子百家、政治家、学者、文人乃至民间文艺家们,无不特别关注并以各种方式、载体,阐述为官从政之道。官箴文化流行,史家资治通鉴,建言献策,甚至连中医也有君臣佐使之论,《舌尖上的中国》也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政治术语。诸如“为政以德”“民贵君轻”“民为邦本”“以人为本”“以义为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夙夜在公”“公生明,廉生威”等,不胜枚举。这些宝贵的治理智慧,在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中被一再引用,并发扬光大。“三严三实”中强调“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对当今领导干部为官之道提出了新要求。而这些新要求,其本质也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一种守正出新。

(一)为政以德

“仁政德治”这种社会政治理想,一以贯之,是儒家治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为历代王朝统治者所彰显。在这里,“德治”是儒家治国的最高指导原则。《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德至上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中心命题,被强调要贯穿于整个治国安邦的全过程,即以仁为本、以德治国。“仁政”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也是追求的目标。“仁政”的本质要求,是强调统治者在治国理政、制订与实施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基本诉求,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具体来说,要与民“恒产”,使之得以“足食”;要薄赋敛,宽刑省罚,与民休息;要先富而后教,导民以仁,导民以明“礼义廉耻”和“纲常伦理”。“德化天下”的“教化”,成为实施“仁政”、治国安邦的关键,不可替代。

帝王作为实践“仁政德治”的主体,应该有何种政治追求、具备何种政治品质呢?那就是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讲求“人道”。所谓“王道”,是一种极高的政治理想和原则。基于此,统治者应该是“内圣外王”,成为道德表率和人伦典范,才有资格统率和治理万民。“以民为本”而非肆意妄为推行“霸道”,追求以“德教”“仁政”为先的“王道”,后来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治国方略。至于暴政与腐败,则完全背离了“仁政德治”、以民为本和“王道”政治的价值取向。

古人讲,“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行仁政,尚德政,以人为本,心中有民,修己以安百姓,治大国若烹小鲜,须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精华的最透彻的汲取,是实施最大的仁政德治。法乃他律,德乃自律,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则政通人和。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录用的标准是“德、能、勤、绩、廉”,德性修养放在第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举为政以德旗帜,会通古今,则为官做事,理直气壮,坦坦荡荡,不令自威。

(二)民为邦本

在儒家看来,作为实践层面一体化的“仁政德治”,必须坚守“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和核心价值。治乱之道关键在“民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规范了统治者如何驾驭民心的底线。民众的利益、诉求,应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出发点。虽然儒家民本思想不可能确认民众是社会的主体,历代王朝统治者也向来“尊君”胜过“重民”,但民本思想毕竟符合百姓的愿望,且作为“道统”,与“治(政)统”相抗衡,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