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述裕: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发展历程(2)

摘要:文艺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文艺发展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文艺创作与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并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在那时还发生了一些故事,当时有一首歌叫《乡恋》,歌曲表达的是王昭君离别故土的心情,引起了听众的很大反响,不过也引起了很多不满,有些人认为这首歌体现了小资情调。当时围绕文艺的发展有很多的争论,包括理论上的争论:是恪守传统还是与时俱进。在1980年前后,围绕朦胧诗曾经展开了很大的讨论,比如,贺敬之的诗是现代诗,他的诗句比较直白,是口语化的表达。这种直白的表达和改革开放之前就有所不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文艺有没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改革开放后有很多的文章是探讨这个问题的。当时许多学者提出,文学的价值是研究人,而人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人往往都是善和恶、美与丑融为一体的,很难对人进行概念性内容解释。还有文艺要靠形象思维,文艺的特点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具体的人和事。文学表达的形象是大于理念的。并且艺术家应该追求先进世界观和艺术表现的统一,就是说艺术工作者也要注意自身的修炼。在现在看来,当时的一些争论所产生的丰硕成果一直滋养着今天的文艺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光是文学,其他艺术门类也是成果斐然,比如,美术界的伤痕美学也在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反响。还有表现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比如,1979年,蒋子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一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篇小说以都市为背景,反应的是国企改革的历程,讲述了某重型电机厂生产线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的故事。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改革,扭转了厂子的被动局面。小说塑造的改革者乔光朴的形象应和了变革时代,大家渴望雷厉风行式英雄的社会心理,所以,这篇小说被称之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1980年这本小说被改编成同名连续剧,由著名演员李默然来主演。

在那个时期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新星》,讲述在文革结束后的古陵县,新任县委书记李向南在政府内部开展改革,使古陵面貌焕然一新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播出后也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首先它适应了时代需求,所表达的改革愿望也适应了当时的呼声。

另一类现实题材剧是反应都市生活的。九十年代后,文艺界出现一批反应都市现代生活的电视剧、电影,比如,《渴望》,它反映当下社会里的亲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更多地走向商业化,也出现了一批好电影,比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这些电影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在2017年,有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它和2018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也体现了当代的需求,反映了现实。还有一种被称之为展示国家形象的电影,比如,《战狼》《红海行动》等,这些电影展示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总的来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简单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就电影来讲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到奥斯卡,中国的艺术工作者收获颇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的电影有17部;戛纳电影节获奖的各类电影有18部;柏林电影节获奖最多,达到40部;奥斯卡华人获奖达到了11部,包括提名。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