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6)

摘要:对普通人来说,梦想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事,然而很多看似好高骛远的理想和目标,其实都是由普通人一步步做出来的。人都爱做梦,但大多数人醒得太早。只有那些不愿意醒,愿意把梦继续做下去的人,才有可能摆脱普通人的命运,获得闪闪发光的机会。本期报告中,彭敏以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例,与所有身处困顿人生的人一起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三、专注梦想的人才有可能摆脱普通的人生

我再讲一讲跟我这本书有关的话题。《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书名呢?在本书里有一篇主打文章的标题跟书名是一样的,这也是我这么多年读书、工作、摸爬滚打,经历各种事之后产生的一个比较强烈的感想。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怀着一些特别宏大的理想,想要成为大明星、大作家,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甚至是拯救世界之类的特别大、特别天马行空的未来设想。但是慢慢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这个宏大的理想遗失了;慢慢的,我们甘于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平常人,选择退而求其次,选择急流勇退,放弃那些大的目标,为自己选择一些看似更加脚踏实地,容易实现的目标。你们想一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地变成这个样子,慢慢地丢掉了那些儿时的不切实际的梦想的呢?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很多看似特别好高骛远的目标和理想,其实都是由普通人一步步做出来的。人都是爱做梦的,但大多数人都醒得太早,只有那些不愿意醒,愿意把这个梦继续做下去的人,才有可能摆脱普通人的命运,获得一个闪闪发光的机会。

在生活中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尤其在北京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样的例子特别多。我在书里举了两个,其中一个可能比较老套,就是俞敏洪的例子。1978年,俞敏洪参加高考,他当时只是全中国上千万考生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里最普通的一个。他的高考目标是一所叫常熟师专的学校,说出来大家可能都没听说过,会问这是个什么学校,但是这个学校就寄托着当时的俞敏洪对未来最大的憧憬。问题是他居然连续两年都没考上这个学校,但是他不肯放弃,他就是想要读书,所以第三年的时候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村子里去复习。这个时候他的同龄人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干农活,给家里分忧,他却像废人一样整天在屋里看书,什么都不干。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会各种挖苦、嘲笑他:“大学生,你什么时候去上大学呀?”尽管如此,他却不为所动,仍然把这件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事情坚持了下来。就在第三年,他考上了北大西语系。在北大,他的专业是英语,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口音特别重的孩子,他讲的英语基本没人能听懂。往往他跟人家讲了一大堆,最后人家跟他说:“哎呀,你讲了这么多,我就听懂了三个字,就是俞敏洪,其他的你说什么我完全听不懂。”所以说考上北大以后,他仍然处于一种被人百般嘲笑的状态,他的大学生活过得同我一样苦闷。我的本科在人大,人大和北大在找女朋友方面的竞争激烈程度差别很大,那时候北大的女生比较少,眼界也高,那么他想要找女朋友的话结果可想而知。毕业后他留在了北大英语系教书,这才交往了一个女朋友,是他的一名学生,据说是德语系的系花。当时师生恋特别犯忌讳,俞敏洪做这件事是有一定风险的,很有可能会招致学校的忌恨。后来他在外面打着北大的名号办班,被北大给开除了。再之后,他全心全意地做新东方,随着新东方企业的扩大,他也成为了一代人商业精英领袖的一个代表。

1978年,像俞敏洪这样的年轻人特别多,他不过是其中最普通,甚至连普通都算不上的一个,换了旁人大概随便花点功夫就能考上的常熟师专,他两年都没考上。但他却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矢志不渝的花时间为梦想付出,最后获得了成功。

当然我说这样的一个例子,大家可能不太认同。首先,它的年代过于久远;其次,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不搭界;再次,这也不是我的亲身经历。大家会觉得你说这个事有什么意义呢?社会上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传奇,但是那些传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在书中,我又接着举了另一个例子。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个例子,也是我以某种方式亲身参与到其中的例子,那就是余秀华。余秀华生于1976年,因为出生时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导致她大脑缺氧,得了脑瘫,具体表现是说话口齿不清,走路姿势怪异,连一件特别普通的事情都干不了。高中毕业后,她没能考上大学,就回到村子里去了。她干不了农活,洗不了衣服,做不了饭,跟废人一样由爸爸妈妈养在家里。大概从2003年开始,她天天读书,天天写诗,每年能写上几百首,但是直到2013年,十年过去了,她的诗没有任何进展,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发表机会。当她把作品发布到网上,或者给当地的朋友看时,大家会说“这诗写得什么玩意儿”,对她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写诗。终于,到了2014年的时候,她的一组诗发表在了我们的《诗刊》杂志上,那之后大概过了两个月,我又把余秀华的诗发到了《诗刊》杂志的微信平台上。那时我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标题来吸引人的眼球,于是给这首诗取了一个名字,叫“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打算靠“脑瘫”这个字眼来吸引关注。当时我们微信平台的粉丝还不到一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组诗歌在短短三天内阅读量就达到了七万,结结实实的小火了一把。人民日报和网易的记者注意到了这件事,都跑到余秀华家里面去采访,我们杂志社也在人民大学给她办了一个朗诵会,期间也吸引到了一些媒体,不过总体还是比较平淡的,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反响。

又是两个月过去了,一个叫沈睿的美国学者,她是一名大学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文章,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因为标题比较通俗开放,这篇文章最后的阅读量达到了一两百万,在短短两天时间里一下子刷爆了朋友圈,余秀华一下就火了。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