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棣:与新诗为邻(3)

——如何欣赏现代诗

摘要: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古诗非常熟悉,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是提到新诗(现代诗),大部分人会感到困惑,甚至产生疏远感,觉得它离日常生活很远,但到底有多远,又模模糊糊的说不清、道不明,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去掉新诗的神秘面纱,拉近新诗与现代人的心理距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阅读并学会如何欣赏它。本期报告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通过对比古诗与新诗的异同,提出了阅读现代诗的两大疑惑及解决办法,并介绍了现代诗阅读需要注意的六个问题。敬请关注。

下面再讲一下如何判断现代诗好坏的问题好与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好比我们对人的判断,每个人都可能有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要去判定一个人是绝对的好人还是坏人,如果他没有违反法律,没有严密的法律论证,是论证不出来的。大部分时候,我们也没有机会去论证,只要他遵守了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我们都可以接纳他,对于其他的没有必要过于追究。

这样讲的话,我说一下自己的理念或心态,不一定对,但是大家可以去想想有没有道理。对好坏的判断重要,也不重要。说它重要是因为对个人的阅读来讲,我们能鉴别出作品的美好及不足之处,这会增加阅读的乐趣及信心。鉴别事物的好坏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技能,也是个人生命经过历练达到成熟的一个标志,甚至有时候能够满足人那种小小的虚荣心。说它不重要是因为,就像我刚才讲的对于好人和坏人的判断一样,人都有两面,在大部分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不会经历好与坏的绝对审判。而诗歌是一种文学修炼、修养的过程,对其好坏的判断是一件非常专业且特殊的事情,是普通人阅读时不必去纠结的问题。不管是阅读诗歌作品也好,去看电影、听现代音乐、欣赏现代美术也好,哪怕你走到自然环境中去看风景也好,最重要的是要去激发和调动自己那种天然的,淳朴的,未被污染过的生命感知力。这种力量非常非常强大,说得直白点,如果一个人心态好,足够自信,那不管欣赏什么可能都很有味道。就好比我们做父母的看自己的孩子,尽管孩子身上可能有不少缺点,但是你怀着关爱的心去看,就会发现他的优点和可爱之处。诗歌也是这样,每首诗都有它非常可爱的地方。

如果大家真的想鉴别诗歌的好坏的话,其实也并不复杂,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你必须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融入诗歌的氛围中去。对大部分东西来说,熟悉了之后,它的优点、弊端和瑕疵,你都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读诗也是一样。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好比有的人一开始打篮球的时候动作非常笨拙,但是经过半年时间的训练,哪怕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他长期在那种体育环境中浸泡,技能也会有所提高。提高之后他不单知道自己的球该怎么打、怎么投,还能鉴别出别人的动作做得对不对,打得好不好。也就是说,如果长期沉浸在一个行当中,时间久了之后,基于大家对生命潜力的自信,绝对能把事物的好坏判断出来。

再举两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一有时间就会去逛早市,比如鉴别蔬菜新鲜不新鲜,什么样的东西该买不该买,逛久了之后你就知道了,对吧?这个东西你要说怎么去教,我觉得不用,大家都不笨,每个人先天的生存智慧以及感受力里,自有对等级和好坏的判断,对差别的敏感度,这种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再比如女孩子去逛服装市场。我觉得任何一个女孩子,你把她放到一个服装市场里去逛,去买衣服,一两年以后,她一定是一个挑选衣料、款式的行家里手。衣服质量好不好,时尚不时尚,她马上就知道。

真正难懂的诗,需要几个专家碰到一起去解读的诗不是没有,但是非常非常少,可以说普通人的生命中鲜少会遇到。我们遇到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基于真实的生命欲望表达出来的东西,而这一大部分已足以满足大部分人对读诗的喜爱,包括对母语的喜爱和对诗意的欣赏。诗人的心灵怎样去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能否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和感触,这就是对新诗好坏的判断标准,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观念。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判断它的好坏可能是非常次要的一件事,但是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什么呢?对普通人来说,阅读诗歌是一件自然且个人的事情,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保持相信自己能读懂诗歌的自信和对诗歌的好奇心。你不能见什么烦什么,对吧?人家讲述了一件事情,如果表达方式跟你稍有不同你就反感,就不断质疑的话,你对你不理解的陌生事物没有耐心和好奇心,你不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那么读诗这件事可能就成了你给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大麻烦。所以有好奇心对理解诗歌很有益处。另外,在接触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保持兴趣及幽默感。如果看什么都皱眉头,事事都不顺心的话,在理解诗歌特别是理解新诗的时候,也会给自己制造很多障碍。还有一点,前面我讲到了“诗言志”,这个“言”字就是言述的能力。我们每个人对语言都有一种好奇,或者说先天的敏感度,但是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接触教育的环境不同,对母语的敏感慢慢被磨损掉了。所以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保持对语言,特别是对母语的敏感。有了这几样东西:自信心、好奇心、开放的心态及对母语的敏感度,那么诗歌这种“言述”无论以什么形式,用什么语言表达出来,我们都可以找到线索去理解和解读它。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