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君:中国古代书院与传统文化、历史名人之关系(3)

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即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书院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之地,历经千余年发展,已累积了对文化传承、教育、艺术、哲学、社会礼仪等多方面的认知,是文化保藏、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有着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书院的第三大职能——教书。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大致有三类:第一类叫官学;第二类叫私学;第三类叫书院。这三种教育机构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事业,但是它们的职能或者水平是不一样的,私塾的水平一般比较低,官学又太不接地气,介于私塾和官学之间的书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地。

从唐代书院问世开始,尤其是从北宋开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看重书院的教学职能。可以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书院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说到这,我再简单说一下私塾,作为中国固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的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大家一般都认为,最早的一位私塾老师是孔子。的确是这样,在孔子之前,教学机构都在官方的部门,而孔子第一次把教育引向了民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塾老师。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做《学记》,它里面有一段话:“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除此之外,据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考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已经有多处提到私塾的“塾”,这个私塾的“塾”今天写起来底下有个土字,甲骨文里是没有底下的土字,不过商代殷墟甲骨文的“塾”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塾,那它是什么呢?据考证,那时的“塾”是王宫门旁边的一个堂,这个堂是大臣去见国君前做准备的地方。

再说官方办学机构。太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立学府,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遂在京师长安首设太学,太学也是历史上第一座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在洛阳城东南开阳门外再次兴建太学,从那以后,太学这个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作为官方教育机构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书院的第四大职能——印书。中国古代没有出版社,更谈不上数字出版了,那个时候想要看书,基本是靠抄写。在中国古代把一个人的思想写成文字最后变成一本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是没有纸的,就更谈不上有印刷了,当时所谓的文字都是用刀刻写在竹简上或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中国古代的复制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刻绘;第二个阶段叫抄写;第三个阶段叫印刷。唐朝以前图书的出版,基本上是依靠前两种。刻绘和抄写一是耗时间,再一个极容易出现错误,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到了公元7世纪,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最早是印宗教图书,后来开始走向民间。

从唐代开始,中国古代图书印刷分三大系统,两个旁支。三大系统有:官刻、私刻和坊刻。两个旁支有:寺院、书院

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大藏书家叫毛晋,他有个藏书的地方叫汲古阁,依托汲古阁海量的藏书,他就刻印了大量的经史典籍、唐宋文集、诸子百家、戏曲小说等,在当时他是首屈一指的图书出版大亨。毛晋有个儿子叫毛扆,毛扆的儿子非常不争气,这个人喜欢喝茶,喝茶要烧水,中国古代没有煤气、天然气也没有电。这个人想用木材来烧喝茶用的水,如果是一般的木材也就罢了,他曾经突发奇想,就是用唐代流传下来的木刻雕板当成柴,烧水煮茶,所以,他就每天劈一点,最后把唐代的雕板印刷都给烧光了。真是无比的遗憾。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私刻也好,坊刻也好,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私人印书事业上,不确定性就很大。所以书院藏书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