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戴有山:文旅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6)

(五)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古殷商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时期,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时期,现在阶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都是在这个时期里孕育出来的,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孔子提出仁、礼、中庸,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人性善,荀子提出王道、民水君舟、人性恶等;道家体现了超世无为的心灵境界,比如:老子、庄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等思想;墨家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思想;法家的思想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比如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法、术、势”“不法常可”等。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统一时期,这个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时期。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流行,出现了竹林七贤。隋唐是文化繁荣的辉煌篇章,威尔斯说过:“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苏轼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画至于吴道子,极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时期。宋元时期,中国文化进行了二次整合,整合了儒释道的思想,特别是朱熹,集注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时期。物质文明丰富以后,我们整个文化开始反思,出现了启蒙思潮、西学东渐。

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有效路径

弘扬民族核心文化,要建设满足百姓文化需求的大众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国家。因此我们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管理智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九大启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

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形成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记录文字的不同而已。但是后来慢慢发展出现了部落、氏族、国家,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西方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国家,形成国家之后,国家必须要有一个领袖,老百姓要听领袖的指挥,最初的国家领导并不能得到大家的信服,于是就产生了超自然的领袖:上帝、耶稣、释迦牟尼。

国家的出现是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岭”。我们国家为了让人们把事情做好,就召集了一批训诂师,训诂就是用现在语言把过去的事情说清楚。但训诂师也不能乱讲,于是训诂师就对所有的事情进行分类、梳理、归纳、提炼,所以中国人很会归纳,而西方人很会演绎。西方文明使用的是宗教,用超越自然(神)的力量来控制人类,让人类按宗教(神)的规则做人。所以,在欧洲黑暗世纪的时候,神权是大于皇权的,管理者的权力是要听命于神权。而华夏文明是根据现实生活、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炼而产生的。于是慢慢产生了中国独特的文明: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先把人做好。中国文化的根基就是如何把人做好。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享受。我们传统文化中认为共产主义的标志是“夜不拾遗”,这在文景之治时代实现了。西周时期,训诂师把做人的准则归纳为“六德”“六行”“六艺”。“六德”就是智、信、圣、仁、义、忠,这是对人的社会道德进行规范。“六行”孝、友、睦、姻、任、恤,这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是对人的技术、专业进行规范。《论语·八佾》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段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把夏、商朝最好的文明都继承下来了,而且文采还这么好,这就是的我思想基础。

孔子的之处在于,他把所有文明都继承下来了。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源于他为华夏民族作出了两个巨大贡献:第一,第一次打破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惠及全民族;第二,制定并规范了礼制。西周是世界法制的典范,在西周社会形成的不仅仅是法制,还有礼制。《礼记·典礼》中记载西周社会是“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礼制和法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礼制把人的伦理加进去了。伦理是人性的底线。西周的“礼”包括一整套制度,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不仅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司法、行政的基依据。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即爱人。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已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义,即正、合理、正义、道义。这是对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义原指“宜”,既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羲:从我,从羊,“我”表兵器,又表依仗;“羊”表祭祀的贡品。

礼,即尊重、遵守、适度、自律。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是对人性的考虑。

智,即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儒家认为,智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即真心诚意。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重。

恕,即恕道、体谅。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即忠诚无私,尽心竭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忠:最高层级的忠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低层级的忠表现于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即赡养、敬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即敬重长上,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管理智慧

第一,“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修己”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安人”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安百姓”就是满足民众的需求,循序渐进,融为一体。时下官员和管理者要做到先修自己,再安人,再百姓。

第二,“义利合一”的经营方式。儒家主张“义利合一”“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

第三,“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管理者,自身做得好,不用下达多么严密的命令,老百姓自然听你的;如果自身不努力践行,尽管下达了很多的严格命令,也并没有人遵守。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九大启迪

第一,以人为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该以富民为,“民为帮固帮矣”。

第二,以义统利。

第三,以德服人。孟子曾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所以制度、法律、道德规范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第四,仁者爱人。在家庭中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形成一种融洽温馨的亲情关系,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就整个社会而言,要提倡“温、良、恭、俭、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谐相处。

第五,以信取人。诚实守信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与人交往的一项基原则,

第六,勤劳节俭。儒家历来主张勤劳治国,勤俭持家。“克勤与帮,克俭于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七,严于律己。儒家主张“其身下,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贞观政要·君道》中指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这几句话强调,要管理好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正人,首先要正己。

第八,重才尚贤。正所谓“选士用能不拘长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何选才、用贤值得管理者认真思考。

九,家国一体。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有机统一,在社会整体中建立个人价值。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