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贺新元: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3)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一步”历史地位的主要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如此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否且质量如何,与这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上要完成的三个根本性转变直接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与否且质量如何,也与这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上要完成的三个根本性转变直接相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先富”向“共富”迈进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同志从政策层面提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其主要构想是以优惠政策实现“先富”和发挥“带动、帮助”作用。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又作了重点强调,他说:“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时,除了继续依靠优惠政策外,主要构想是鼓励大家凭能力,靠懂管理、会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发挥帮带作用,最后达到“共富”。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财富日趋增多,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趋增强,这就在实践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要求。

全面小康,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要达到比2010年翻一番水平的小康;是不分人群、不分地域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小康;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后,我国就将开始着手解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进入到全面推进“共富”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强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推行“精准扶贫”等重大举措,以求从理论到实践上转向“共享”“共富”发展。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经济强国”全面转向“文明立国”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一条不断探索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1840年以来的发展历史看,根据不同历史任务,这条道路可划分为“改良救国”“革命建国”“经济强国”和“文明立国”四个阶段。“改良救国”,对应的是在封建王朝内部试图通过不改变社会制度而以变法、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告诉了历史和人民一个道理——不改变社会制度,救亡图存之路是走不通的。“革命建国”,对应的是通过革命手段来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建国”又历经了若干个小的阶段,即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强国”,对应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从实践来看,“经济强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综合国力挤入世界前列。从经济总量上讲,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0865亿元,国家富强了;从人均GDP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人民富裕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如果撇开总量看地区的发展,则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差距;撇开人均看人民的实际收入,则呈现出一些差距。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的内涵在哪里?我在这里把它理解为,我们强就要强在文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实际上就是从“经济强国”向“文明立国”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将全面提升,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全面实现。

“文明立国”,对应的是在国家富强和人民总体富裕的前提下进一步保持经济增长中高速,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并成功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明立国”要考量的除了经济、制度等物质文明上的指标外,关键强调要提高思想文化、国民素质等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上的指标权重。也就是说,“文明立国”所立的“文明”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全方位的高度文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节点,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聚强大制度优势的重要历史节点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列为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过程,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实践过程。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制度改革与建设也进入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深化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强大战略动力,从而有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显著优势,积聚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四个全面”作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尤其要把制度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深化制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素和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规定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作出明确规划,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通过全面深化制度改革补齐制度短板,“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进入收官之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