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孙冬虎:北京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

QQ截图20200731163457

孙冬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精彩观点

一、地名是语言发展的产物

地名是语言发展的产物,它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语言现象,记录历史时期语言演变过程和一些独有的发音。地名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琥珀,它把语言文化凝固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它了解过去的语言发展状况,是研究历史语言学和区域方言良好的材料。

(一)大栅栏(dàshílànr)

大栅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经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1900年义和团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旧繁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徐萍芳介绍,此次复原以民国初期风貌为基础。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北京有“宵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为什么读音由dàzhàlán变为dàshílànr了呢?我认为,如果说是古语的依据不够,这应该是方言。如果这个名字读得急一点,最后的栅栏变成轻音,就会变成Dàshílànr。那么,大栅栏的“大”从何而来?到底是商家防贼所需栅栏的“高大”,还是地理条件要求的“宽大”?我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呢?如下图所示:

91

此图为乾隆京城全图(前门外局部),如图所示我认为应该是地理条件要求它修得比较宽大,要不然门关不上。

(二)从“家”到“各”的音变

前文提到,语音就是在地名当中相对凝固的内容,但是文字在变化。当凝固的语音到了新的时代后,原来记录它的字可能读音已经变化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去迁就语音,选一个和这个语音接近、笔划又不是很多的一个字,来代替原来的字。根据专门做语言研究的专家所得出的结论,从东晋到宋金时期再到近现代,“家”字的读音大致经历了“ga—gia—jia”的演变过程,在“张家庄”“杨家庄”这类村名中保留了古音,它的声母是“g”而不是“j”,再加上往往要读成轻声,与现代普通话中的“jiā”相差较远,而与“各”字的读音却很接近。这样,人们在使用地名时,口语中保持着“家”字相对稳定的古音,又找了一个语音与其接近且容易书写的“各”字作为地名的书写形式,从而使部分“家”字被“各”或“哥”字替换。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