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孙冬虎:北京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7)

(二)什刹海

什刹海是从寺院名称到水域名称的无痕借用。此处原来叫做“西海子”“积水潭”“净业湖”,叫“净业湖”就是因为旁边有净业寺,后明朝德胜门内有寺院叫“什刹海”,因此借用过来。明崇祯八年刊刻,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上有记载:“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其供佛,不以金像广博、丹碧宇嶒嶒也,以课诵礼拜号称,以钟磬无远声,香灯无远烟光,必肃必忱,警人见闻,发人佛心。其供僧,不以精凿致恭、竹木致幽、童侍致容也,以单无偃僧,院无喧众,休恣不过伏腊,参静不过板,粥饭不过中。其洁除于龙华寺之前,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比如号舍,木扉砖牖,佛殿亦分一僧舍,不更广也。其创作者,三藏师。师陕人也,幼事遍融大师,终身一衲,终身未尝寝,多立少坐,危坐即其休卧时。主十刹海二十年,终未饭长住一颗,日出乞食,归立钟板侧。其乞也,持珠,终未饭长住一颗,日出乞食,归立钟板侧。其乞也,持珠,佩一瓢,未饭仰之,既饭覆之。翁妪孺子见其瓢仰,曰:师未饭,争饭之。不入人家,饭门外去。今一瓢、一数珠,犹挂庵中也。绅衿敬问,师直突语,如村师训教村童,不少回避。一宦眷作礼问,师喝曰:女子,夫朝贵人,念佛家中也得,何得出见僧人!那畔无家法在,者畔无佛法在,将回檀施去。万历甲寅,师示寂,荼毗竟,一中贵言:苦行和尚,乃无舍利?忽爆一粒,著其掌上。神宗时,帑施日出,师定规,止晨粥午饭。典作白言:米麦幸多,方便为十方念佛子,作朝时饭。师曰:米多不饱,米少不散。后神宗升遐,帑施不出,方僧他寺散略尽,而此十方给仍前也。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意思是:京城的佛寺中,什刹海是与众不同的,那里供佛不以重彩描金、体积广大的佛像著称,也不以涂丹涂绿的高大殿宇闻名,而是以虔诚的诵经礼佛为人称道,钟磬之声虽不远播,供奉的香灯虽不耀目,然而却肃穆而忱挚,耳听目睹皆使人肃然起敬,启发向佛之心。其对僧人的供养不以精细的饭食表示恭敬,不以园舍的竹木装饰衬托环境的幽静,不以童僧的侍奉显示其排场,而是以在寺中挂单修行的僧人没有偃蹇无状者,无大声喧哗者为要,严守“坐夏”制度不恣意妄为。不会提前结束参禅打坐,过午不食。寺院在整洁方面要优于龙华寺。什刹海寺院占地50亩,有30余间僧舍,排列整齐如贡生考试的屋子,木门砖窗,即便佛殿也有僧人住宿,未刻意扩建。他的创始人是三藏法师,法师是陕西人,从小师承遍融大师,一辈子只穿一件僧衣,一辈子未尝卧睡,站多坐少,其端坐时也是其休卧时。主持什刹海20年,从未在寺院内用餐,总是早早起床外出化缘,回来立即开始打钟板礼佛。他化缘时总是手持佛珠,带着一个钵,未用餐时钵向上,一用完餐即刻钵向下,男女老幼见其钵向上无不相传“大师还没用餐”争相施舍。大师从不入户,皆在施主家门外用餐。如今他的钵和念珠还挂在寺院。即便是高官权贵恭敬请教,大师每每出语无忌,就像乡村老师训斥学生,没有丝毫遮掩。一官宦的家眷向法师献礼并求教,而法师呵斥她说:“你一个女人,丈夫是朝中命官,念佛在家中即可,怎可以出来见僧人,你那里是没有家法,我这里也没有佛法!把你的布施拿回去!”万历42年,大师圆寂,火化后,一个太监说:“这么苦行修炼的和尚,会没有舍利?”忽然从中发现一粒舍利,放在手掌上。明神宗时,国家拨给寺院的布施源源不断,大师定了规矩,早上喝粥,中午吃干饭。掌管厨房的和尚说:“所幸我们米面充足,就是早上吃干饭也没问题。”大师却说:“有粮时节俭些,无粮时才无后顾之忧。”后来神宗驾崩,国家不再拨发布施,许多寺院僧人散去,而什刹海寺院仍能如前一样维持。京城的佛寺中什刹海是与众不同的!

那么什刹海是怎么命名的呢?我不通佛教,但是我感觉有一些概念可以用来尝试理解。比如佛教里面有十力、十地、十使、十善、十恶、十诫、十谛的概念,而去修行佛法的人无非是三种途径:戒、定和慧。防非止恶曰戒,就是不做坏事叫做戒;息虑静缘曰定,内心的修炼叫做定;破恶证真曰慧,揭穿谎言叫做慧。修行不论戒、定、慧,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持之以恒慢慢地修行,还有一种是顿悟。我认为,什刹海的命名可能是出自这点,要教育在这修行的人秉持十善,戒除十恶等。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