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鹏:高质量发展及其对新发展格局的促进(4)

但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地区却将排放指标本身作为了治理对象。如果将排放管理本身作为治理对象,就会违背经济规律。比如,对经济运行中所谓的高排放主体一禁了之,一关了之。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会导致正常的经济运行受到冲击和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清楚,“谁”是我们发展结果的体现,“谁”是我们的治理对象。比如,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我们既要提高生猪的质量,又要提升饲养的环境。

再次强调,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忌把发展目标当成治理对象。比如,某个地区发现,如果第三产业占区域GDP的比重高,就能证明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先进。按照这个思路,这个地区就会拼命发展第三产业,忽略其他产业的发展。其实这个地区的第二产业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工艺和提高生产质量,本应发展得很好。但事与愿违,他们荒废了本来的优势产业,其结果就是与原定发展要求的距离越来越远。

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

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分重视要素、生产组织方式、企业经营模式、产业构成结构形态。

第二部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很多人认为“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或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这显然不正确。“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外,还要纠正中国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手段运用,而这个手段运用还仅是政府的手段。比如,去产能。我们要去掉落后产能、过剩产能。这件事情政府来做天经地义,符合要求。但要让企业家去产能,就不太现实,因为企业家想的是如何扩大产能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而巩固企业的地位,这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市场的要求。只不过,市场端要考虑新上的产能别被政府端去掉。

政府既然要去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企业就要注意新上的产能,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先进性。

去库存。去库存是指去房地产库存为主,因为我们发现房价的持续上涨,已经给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泡沫和风险。我们的发展目标、改革目标是要推动社会资源,特别是债务金融资源有效地转回到实体经济,而不是继续留在房地产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大量的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要让实体经济成为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担心大量的金融资源转回实体经济的时候,导致房地产市场因为缺少流动性支撑而大量滞销,形成库存。这种库存滞销还会导致我们在产业运行端和金融运行端形成巨大风险。

如何去库存?第一,推进农民工举家进城安家落户。第二,重视新毕业大学生,支持他们在城市安居。第三,对老百姓改善性住房需求进行扶持。第四,有效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房地产企业通过适当降低房地产价格来激发社会的有效需求,将存量住房卖给社会有效需求的主体。去库存是手段,其目标是消除经济和金融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在具体实践中,有些地方出现了把去库存手段当成了目标的事情。这些地方还是将房子拿去炒了。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我再次强调,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家千万不要一拍脑袋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它是手段,不是目标,是政府的手段,不是市场的手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三句,这三句话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即“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是要将存量利益进行优化、调整、改进,使它的效率更高,效益更好。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是要让存量资源转向具有优势的增量,此外,像新增资源也要引导进行扩大优势增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是最能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内涵和特征的一句话。这句话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组织方式提出了重大要求,形成了重大的创新基础和环境。当前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未来,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将渐成主流。我们原来的需求主要是共性的、大批量的、稳定的需求,现在新增的需求将是个性化的、小众的、灵活性的、多样化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原来的供给体系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和风险挑战。我们现在的产业政策在努力地推动中国产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那么如何来具体实施呢?需求作为市场稳定的变量,我们可以不用过多关注,但在供给方面,我们却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关注。因为,我们只要把生产环节的效率提高了,质量抓好了,它们的效率和质量就一定会提升和改进。

一般来讲,我们会注重大项目的引进,龙头企业的引进。因为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生产链比较长,规模比较大,工艺水平相对较高,于是,我们会将它们集中到一个产业园区积聚运营。在完成产业园区积聚化的同时,我们会推动中心企业将复杂的工艺进行外溢。在工艺外溢的同时,我们要强化中心企业的控制力和主导性,于是形成了“中心-外围”模式。我们的主导企业处在核心地位,外围是由中小企业构成。在“中心-外围”模式下,我们鼓励基于园区化的积聚形成产业外溢、技术外溢和人才外溢。通过三个“外溢”,可以让龙头企业与周边的产业打通关节、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