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心-外围”模式的形成,以及三个“外溢”,可以让周边的中小企业也具有有效的竞争能力。在中小企业具有有效竞争能力的同时,我们会通过专业化来延长和细化产业链,并基于专业化来创造规模经济,再通过规模经济有效维护生产效率,取得竞争优势。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企业之间的协调性,让企业在上下游、同一水平和各个环节之间,能有效地形成联动关系。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需动态平衡生产端的特征。这个特征追求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
我们过去要满足的需求是模仿型和排浪式的需求,用标准化的产出来满足模仿型和排浪式的需求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们要满足的需求从模仿型和排浪式转向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时候,我们的供给体系就有了重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我们要转变。
高质量发展是强调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发展。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到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并且产出还要从标准化产品转向差异化产品。当然,这种转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的供给端,也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对象,其改革目的不是通过扩大供给能力来提升供给规模,而通过优化供给结构,从而使供给结构与需求变化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因此,我们就把这种改革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用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进行差异化生产。那么,如何进行差异化生产?在我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目标和要求的同时,德国和美国也在走这条路。从现状来看,三个国家的三个模式,都取得了相应的突破。
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他们的做法是对工业分工链条进行适度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增材制造理念,并形成了3D打印等典型支撑性技术。德国在考虑生产和技术衔接的同时,还是尽可能维持标准化的生产组织。于是,他们对标准化的生产组织设备进行了柔性化的改造和提升,形成了制造柔性或者是柔性制造。
除了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还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他们的目的也是想通过有效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来进行差异化生产。美国与德国的技术导向型不同,他们是市场组织模式导向型。美国努力实现的方向是将原有高度集中统一的生产组织链条,由高度组织化转向自组织化。这个自组织化的模式叫分布式模式。
美国的企业在完成去中心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水平型的生产协作。这种水平型的生产协作,没有中心企业的直接指导和干预,更主要的是基于各方互信和对未来收益和创新成果理念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双方进行组织,形成合力。
对于分布式的生产组织方式,能不能有效应对生产合作者来去自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会不会影响分布式产业链的组织能力和组织效率?这还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来做出判断。
中国的新发展模式立足于市场组织体系的有效创新。比如,我们把制造业和服务环节融合起来,形成了服务型制造。通过服务型制造,一方面更能贴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具备了差异化生产能力。
此外,我们还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各方要高度协同。当前,我们很多标准化的生产分布在全国各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允许出现自主创新。我们的目的是要让以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实体经济体系,有效适应和匹配市场需求的变化与调整,从而让企业具有更好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离散型分布式制造。
第三部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支撑。创新是指创新活动本身,而创新驱动则包括创新活动,再加上创新在生产中得到的实际有效运用。我们知道,创新中心在一些极为核心的城市才可以配备,因为它的建设受制于三点:第一,需要较多高质量的研发工作者。第二,需要良性有序的市场来完成对相关创新产品的定价,并且促使创新产品开展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价值往往来自于创新本身,而并不是来自于市场价值的有效体现。因此,我们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就是要让创新走向创新驱动。
从创新到创新驱动,主要强调的是技术的转化应用和熟化改进。此外,我们的很多技术要想转变成产业,也是在驱动阶段来形成的。因此,创新驱动高地才是地方政府理想的政策选项,而不是去简单打造创新中心,因为创新中心生产出来的价值有时无法有效得到体现。
第四部分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构成主体。“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有四个基本构成: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其中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第一点,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而现代产业体系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主体。第二点,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对象,是中国城市构建创新驱动高地的核心内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