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莫林虎: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4)

三、“十四五”时期中国软实力建设展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会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一条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们知道,“十四五”规划是和2035年远景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我们首先要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这个目标的完成我们没有问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此外,我们还要在2035年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我们要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关键要练好“内功”。第一,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软实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当前,我们面对的是更加错综复杂、更加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所以更需要用“软实力”加以化解。当然我们的“硬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其实重视中华文化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让中华文化的基因与当代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提到,“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其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儒家核心理念。“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软实力。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看,在这句话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什么是“天下为公”?就是全世界的资源、财富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引用老子的“大邦者下流”, 来表达“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的态度。此外,他还表明,“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2014年3月29号,习近平总书记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他还指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

什么是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就表现出了他的自信。正如他的诗句所写,“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他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更是对中国未来出路的自信。

同样,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的发展也充满着自信。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风云动荡。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他用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表明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战略态度,也是我国外交工作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保持战略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抓下去。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坚定自信。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