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黄朴民:东西方军事学著作与书写范式的异同(4)

四、中西军事思想之同

《周易》讲,“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我们经常强调差异性,实际上读兵书读到最后,我发现“同”才是东西方军事思想的主题。就好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根本,特殊性是补充。我们要辩证看待问题,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比较中西军事文化,我认为有很多相同之处:

1.对精神因素高度推崇

“精神因素”即军队的精神风貌,好的精神风貌是打仗取胜的关键。《孙子兵法》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上下同欲者胜”。内部和谐、上下团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奋斗理念,这就是好的精神风貌,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再来看一个西方的例子。富勒在《装甲战》中的观点认为,战略的目的是用武力来维护一种政治主张,这通常是以作战来实现。作战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摧毁物质力量,而是要在精神上压倒敌人。

2.正确揭示了攻守原则

攻和守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方式。《孙子兵法》讲:“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意谓采取防御,是因为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进攻力量有余。讲的是进攻和防守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提到,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但是他认为,防御的目的是消极的,因为它不能真正打败敌人。所以要在力量弱小时采取防御措施,一旦力量强大到足够实现进攻的目的,就应该立即放弃防御,反守为攻。以防御开始,以进攻结束,这是战争的自然进程。

中国古人也有与之类似的观点。《武经七书》中的《李卫公问对》讲:“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进攻是防守的转化,防守是进攻的策略。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其目的都是取得胜利。

3.主张在决定性的地方投入决定性力量

《孙子兵法》中记载:“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认为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位,什么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随地捡是不行的。孙子强调“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以十攻其一”,集中一个主攻方向,一个中心进行突破。

同样的道理,西方军事学是怎么表述的?克劳塞维茨说,最好的战略是首先在总兵力方面,然后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始终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因此除了努力扩充兵员外,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安托万·亨利·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的核心原则就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关键点。

我们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胜的。国民党有八百万军队,比我们多很多,但任何一个关键性战役都是我们赢。以孟良崮战役为例,对方是国民党整编师74师,而我们只有五个纵队,正面对敌很难取胜。毛泽东同志认为,整体来看,我们处于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有绝对优势的,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还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这都是在讲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的道理。

4.强调兵贵神速

《孙子兵法》中记载:“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要在人家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要像女孩子一样文静,让敌人麻痹大意、放松警戒;一旦行动起来要像逃跑的兔子一样,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制胜的科学》的作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曾形象地说:“一分钟可以决定一场战斗,一小时可以决定一场战役,而一天时间,则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拿破仑帝国在滑铁卢战役遭遇失败,滑铁卢战役前前后后只打了几个小时,就导致了拿破仑帝国覆灭的结局。这就是兵贵神速。

5.强调综合因素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提出成功的要素:“道、天、地、将、法”。想要打胜仗,用兵者要施仁政,掌握天时地利,善于任用将领,了解军队的组织编制及组织运行方式。克劳塞维茨也提出了战争取胜的五大要素:一是精神要素,主要包括士气、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物质要素,包括军队的编制体制、数量、武器装备等;三是数学要素,即战线的构成问题;四是地理要素,地形地貌对作战的影响;五是统计要素,属于后勤保障的范畴,主要计算每天要吃多少粮食,需要多少马匹保障。

6.强调统帅须有智慧

《孙子兵法》用“智信仁勇严”五个字概括了为将者应具备的资质,“智”排在第一位。只有睿智才能搜集不同的信息数据,知彼知己;只有睿智才能正确评估对垒双方的实力,选择正确的突破方向;只有睿智才能全面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克劳塞维茨曾说:“战争是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因此,首先要有敏锐的智力,以便通过准确而迅速的判断来辨明真相。

在讲到将帅应该具有的最核心要素时,东西方都把“智”放在第一位。

7.战至上

东西方文化都认为,不应无限制地使用军事手段。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司马法》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克劳塞维茨提出要谨慎对待战争,富勒警告人们 “在战争中的野蛮行为是不合算的”,“不要使你的敌人陷入绝望,尽管你会赢得战争,但那样几乎会拖延战争,这对你是不利的。”《孙子兵法》里的几条原则也传达了不能对敌人赶尽杀绝的意思,即“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所以要这样,不单是为了防止敌人“狗急跳墙”,这也是符合平衡原则的选择。保留对手是我们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个人、一个团队如果打遍天下无敌手,难免得意忘形,让胜利冲昏头脑,最终在阴沟里翻船的。我们要明白,正是有了百事可乐的存在才有可口可乐的长盛不衰;有空客的挑战才有波音的不断进步。

8.提升军队实力重于谋略

孙子讲究“上兵伐谋”,但更重视军队实力建设。《孙子兵法》有云:“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计谋只起辅佐作用,是次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立强大的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把握主动权。克劳塞维茨也认为,诡诈在战略上只起很小的作用。他说:“对统帅来说,正确而准确的眼力比诡诈更为必要,更为有用。”

也就是说,战略支配的兵力越少就越需要使用诡诈,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齐国和宋朝,打不过人家才发展军事理论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9.灵活机动是制胜的最高原则

东西方军事文化都认为用兵打仗的最高规则是没有规则。

孙子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岳飞说:“叫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这是说打仗是有规则的,但后面还有半句,“运用之妙,全乎一心”。如果说《司马法》讲的是战争的规则,那《孙子兵法》就是战争的艺术。前者有条框,后者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就像没有重复的艺术品一样,打仗也没有一定之规。我们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孙子提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就是一种创造。

拿破仑认为,将服从上级命令和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因为君主和大臣远离战场,不了解战争局势,如果司令员明知道计划不好甚至有致命危险还要奉行所谓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为借口执行计划,那就是犯罪。

10.并非多就能取胜

孙子曰:“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哪怕在兵多的情况下,也不能冒进,做到料敌取中,得到大家的拥护支持,才能取得胜利。如果自己没有计划,还轻视敌人,一定会被敌人打败。

古罗马军事著作家韦格蒂乌斯在《兵法简述》里提到,战争的胜利并不完全取决于人多势众,或者说作战凶猛;只有武艺精湛,熟谙兵法,训练有素,才能确保胜利。

11.置之死地而后生

孙子曰:“陷之死地然后生”。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凯撒大帝也有类似的军事观点,在排兵布阵时,他将老兵布置在外围,新兵放在中央,把马送到遥远的地方放生,以表示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统帅也没有马,打了败仗就是大家一起死。为什么让新兵在中间?因为新兵胆子小,被老兵围在中间没办法逃跑,作战会更加英勇。

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在这里,我们没有强调东西方军事文化的差异性,而是从中找寻统一性。这种统一并非完全的等同,其在语言表达,体例、逻辑概念的梳理上会有很大差异,但在总体的军事思想上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都说明了军事学的基本核心问题,如用兵打仗要灵活多变、集中兵力于关键一点等。不管东方还是西方,这些军事理念都是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几无例外,理解东西方军事文化的互相贯通,能帮助今天的我们更全面、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国学才会真正富有活力、充满生机,更有利于国家进步和民族事业的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