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减与增
1.减
在整体的“减”与“增”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减量发展”四个字。从2021年开始,北京“减”的重点放在了减排上。由于北京是首都,我们就理应站在做出典型样本和原创贡献的角度上,率先回答好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一条既发展又减排的道路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硬件设施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来推进北京减排脱碳的相关工作。
从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前后的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北京中心城法人单位数是16万个,2008年增加到21万个,2013年则增加到43万个。可见,越来越多的单位、就业人口聚集在中心城,而一部分市民则越住越远,二者带来了每日大体量的人口流动和长时间的通勤,即“大城市病”的原因之一。2017年以后,北京推行了“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从比例的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北京中心城法人单位占比是75%,2018年则迅速下降到58%。“十四五”期间,我们特别强调“职住平衡、职住一体”,还要继续关注中心城法人单位、就业人口如何继续缩减以及副中心如何更好地成长发育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好“大城市病”。
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各个分区的规划中,我们还能看到更多关于“控人控地控强度”的“减”的问题。朝阳区提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缩减约21%,并朝着“国际化、大尺度的绿化”的目标努力。丰台区提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缩减约10%,将重点加强首都商务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园区、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区的建设。怀柔区提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缩减约5%,而来自基础人才与服务性人口的常住人口将增加约11.8万人,重点发展雁栖湖、怀柔科学城和影视城的“三位一心”区域。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推进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一是疏解类任务,包括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区域性批发市场、物流中心以及公共服务功能疏解提升等;二是治理类任务,其中桥下空间、施工围挡、临时建筑治理是新的重点;三是提升类任务,重点是便民服务网点和老年餐桌;四是重点区域治理提升,包括重点区域品质提升、重点廊道环境整治提升、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城乡接合部整治等。
2.增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更加关注“增”,尤其创新和新变化的方面。对此,我们提出了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和新基建“五个新”来稳定北京的经济基本盘。新基建带动新场景、新消费,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一个时代的新的表达,比如从手机App到直播带货。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推动了我们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变化。2020年11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设“构建新发展格局”系列讲座,请专家来解读数字经济。由此可见,我们下一步要特别关注北京如何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们还要解决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北京如何平衡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推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问题。对此,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住这一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业态新变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