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统筹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十年来,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以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和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总投资450亿元的阿里张北大数据系列项目、总投资42亿元的河北京车造车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新乐三元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巴威锅炉曹妃甸高端制造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三地投资互动和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当前,三地产业协同已从疏解承接向共谋发展新动能转变,由项目对接向产业链联动转变,产业协同水平不断提升,要素流动持续增强,产业配套更加紧密,一批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汇聚发展合力,产业布局迈出新步伐

统筹协调,对接机制力度显著增强。自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三地进一步做实工作机制,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政府层面,三地经(工)信部门成立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建立了联合招商机制、基金群推进机制和项目服务机制,签署产业协同、大数据发展、算力产业、工信智库4项战略协议。企业层面,动员组织航天云网、京城机电、北汽、首农、小米、百度等央企、国企、民营龙头企业与津冀开展产业对接,累计组织百余场产业链对接活动。交流平台层面,三地共同组建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跨省市产业联盟40余个,实施产业链“织网工程”,开展企业资源链接、项目招引与服务。

共育链群,产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三地确定了“六链五群”的产业协同工作重点。“六链”即氢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六条产业链,“五群”指集成电路、网络和通讯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五大产业群。产业链建设深入推进,三地联合印发《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2023年)》,建立了轮值链长制,完成六条产业链图谱绘制,梳理出229个卡点、174个堵点,1691家重点企业清单,为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提供了“底数图”和“导航图”。梯次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和保定市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于2022年获工信部批复成为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集群产值规模均占全国20%以上,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其余三个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培育,着力打造成为新的国家级跨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

共搭平台,区域产业联动更加活跃。2023年,依托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组织一场高规格双链大会、六场产业主题推介及系列参观考察活动,搭建京津冀面向全球招商推介与资源聚合平台,共达成合作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达1229亿元。2023年以来,充分利用服贸会、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国际微电子论坛等展会平台,开展9场京津冀联合招商推介,参会企业3000余家。

优化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连续进阶,区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增加值总量稳步增长,北京软件信息服务业对津冀辐射带动明显。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三地分别实现4.16万亿元、1.63万亿元、4.23万亿元,总量是2014年的1.7倍,年均增速为6.9%;京津冀工业增加值突破2.5万亿元,是2014年的1.43倍,年均增长4.6%;2014—2022年,京津冀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从5854亿元提升至27369亿元,占全国比重由15.8%提升至25.3%,其中北京贡献率达89%。受益于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津冀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呈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22%、14.7%,高于全国8个、0.4个百分点。

疏解提质,区域要素流动活力增强。京津冀疏解承接成效显著,资本要素融合流动持续增强,北京单向流出为主的特征明显。从产业疏解看,2014年以来,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从企业互迁看,北京对津冀地区企业净流出显著。2014—2022年,北京迁出企业6391户(仅指工商地址变更迁出企业),其中迁往津冀地区1420户,占比22%。从资本流动看,2014—2022年,北京对津冀企业新增注册3.7万户、注册资本2万亿元,年均增长8.1%;津冀对北京企业新增注册1.1万户、注册资本4310亿元,年均下降4.1%。

共建园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三地坚持优势互补、资源互配,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产业圈建设中布局了一批重点园区,形成特色产业聚集态势。以首钢搬迁为牵引,建设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累计实施北京项目236个,总投资1948.78亿元,完成投资1663.84亿元;以原料药疏解为契机,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共入驻企业60家,总投资193亿元,其中入驻北京医药企业37家,总投资118亿元,创新医药企业异地监管机制;以数据中心调整优化为导向,建设张北云计算产业园,共有13个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约990亿元,已运营数据中心项目7个,可上架服务器容量达84万台;以一般制造业退出为主线,建设北京深州家具产业园,已落地33家北京家具制造企业,计划总投资60亿元。

加快试点示范,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培优做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京津冀区域高技术制造业增长突出,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2014—2022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20.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河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0.9%,较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6.4个百分点;2020—2022年,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速为7.8%,较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5个百分点。2014—2022年,京津冀新设工业企业4.88万户,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4159家增加到26751家。另外,京津冀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042家,分别占全国比重达到12%和14%。

龙头带动,重点产业链协同水平持续提升。实施强链补链支持政策,指导龙头企业制定企业强链补链推进方案,2021—2023年累计将96家企业纳入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链龙头企业名单,累计支持亿华通、热景生物等29家龙头企业9718万元,带动京津冀地区57家配套企业首次入链进体系,通过不足亿元的资金撬动新增配套产品合同额约23亿元。与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联合发布“首都产业强链筑基”金融产品,围绕北京市产业链强链补链和筑基工程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投贷联动等定制化金融产品服务支持。从北京龙头企业在京津冀三地采购金额看,据初步统计,2022年,氢能、汽车交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在京津冀区域采购金额全国占比分别为59%、58%、44.1%、40.2%、34.1%和33%。五年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在京津冀区域采购金额均增加约10个百分点。

试点示范,重点领域引领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组织北京市大兴、海淀等7个区联合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唐山市和保定市等12个城市(区)于2021年获批纳入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超额完成第二年度示范车辆推广应用任务。三地共同实现了电堆、空压机的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推动膜电极、双极板、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产业化,填补了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的国内自主化应用空白。汽车领域,以整车为牵引,提高京津冀零部件配套率。2022年北京奔驰零部件国内采购额中,京津冀地区达366亿元,占比55%。2022年,北京市经信局、河北省工信厅和小米汽车签订《共同构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小米汽车及其配套供应链落地建设,目前小米汽车在京津冀地区已定点供应链企业45家。理想汽车在京津冀地区已定点供应链企业70家。工业互联网领域,三地联合创建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于2022年获工信部批复建设。

十年砥砺奋进路,继往开来绘新篇。未来,三地工(经)信部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共谋发展、共做增量、共建体系、共筑优势的新共识。围绕六条重点产业链,通过强链补链等手段打通卡点、堵点,开展联合招商、机制创新,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协同化发展。围绕五个重点产业集群,以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建立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围绕京津新一代信息技术、京保石新能源装备、京唐秦机器人、京张承绿色算力和绿色能源、京雄空天信息五条重点产业廊道,深入研究廊道协同的实现路径,构建以跨区域合作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及创新生态。携手共进,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共绘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篇章。

(作者简介:姜广智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2023年轮值组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