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臧峰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境界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3)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呈现了文化体用贯通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仅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而且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呈现了文化体用贯通的实践逻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进一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刻理解这一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领悟其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并作出原理性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要义,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方略,表明我们党在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经体系化、学理化而升华为科学理论。用以体立,体在用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切实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其相结合并发挥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这不仅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明体”,而且在实践创造过程中“达用”,从而体用贯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原则高度,成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运用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按照“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要求,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将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作为价值指向。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不断实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彰显实体性内容。为此,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胸怀天下,秉持开放包容,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基础。中华民族自古开通的丝绸之路闻名遐迩,流传着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人类文明的相处之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以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超越中西文化体用之辨的近代观念束缚,使文明交融会通并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今天,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未来书写世界文明史的多彩图景。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文化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强调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把握文化发展的本来,赋予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以时代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刻彰显了文化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由此推陈出新,谱写当代华章,在创新发展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相对于“第一个结合”侧重于彰显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生命力而言,“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生动力。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两个结合”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新闻舆论、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传播等各方面工作,指明了科学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归纳将传统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支撑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好集聚人才和智力资源,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提高人们的品质、体质、智能和潜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明确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