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切实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开放式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其“体”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基础性、原则性内容。其“用”体现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出更多与信息化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为有机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要深入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全球文明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阐明植根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吸吮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养分,凝聚着14亿多人民奋斗伟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和创新图景中所彰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质,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使与时偕行的中华文明不断汲取时代精华,积极回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表明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必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塑造中华文明新辉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文化选择,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刻理解文明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现代语境。文明是在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中形成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转化的过程体现为人的发展与文化生命力的实践创造。反映人类生存发展和精神生活的历史变革与演进,表征文化积极合理的要素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作为中华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融合而成的新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既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精髓,又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华民族的实践创造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要承担的新的文化使命的核心所在,今天,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来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中华文明是华夏各族文明多元一体汇合而成的,经过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多年来的碰撞与交融,近代以来与工业文明的过渡,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探索和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有容乃大的中华文明与古为新,在遭受西方文明冲击的过程中展现了顽强的韧性,赓续血脉并焕发勃勃生机,以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为源,以中华民族的实践创造为本。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人类新文明的内在规定性,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定历史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而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共同缔造的文化生命力,体现了各民族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集体意识。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五千年来弦歌不辍,反映了人民群众奋斗和探索的生活实景以及浸润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色。通常认为,人类文明史大致经历了文明发展的四次重大变迁。第一次发生在250万年前“人猿相揖别”,人类开始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第二次发生在1万年前,人类从采集食物转向种植,开始农业生产实践。第三次发生在两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开始发展规模化大生产。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生产和消费阶段,生产生活具有越来越强的智能化特征。文明发展的过程大致体现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乃至智能时代的变迁。现代大工业城市不同于以往自然形成的城市,是在商业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进而带来人们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更新。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从资本逻辑到劳动逻辑的转向,展现了现代化的新路径以及其中内蕴的文化新形态。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体现为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城市兴起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标准,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良渚文化表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继承中华文明的古代传统,也要继承近代传统。哲学家冯契先生指出:“我们有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这是足以自豪和需要批判地加以继承的,但是,构成当代人直接精神背景的,却不是原封不动的古代传统。古代文化中那些在当代仍然有生命力的东西,大多是经过近代历史的筛选,并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形的东西。所以,批判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自1840年以来一百余年间(主要是二十世纪)形成的近代传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文化传承而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持续创造而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伟力,超越资本主义的文化限度,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实践明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