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内蒙古牧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就业的姚静整理摊位上的非遗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今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自强不息,追梦不止;助残为乐,大爱无疆。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不仅是一种善举,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今年全国助残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主题,深刻揭示了个体奋斗与社会关爱、精神价值与制度保障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既是对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礼赞,更是对全社会协同构建包容性社会的时代呼唤,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的价值追求。
自强为“帆”,突破生命局限的精神灯塔。残疾人的自强实践,本质上是对人类生存极限的突破与超越。视障者通过盲文阅读与语音技术汲取知识,听障者借助手语翻译与振动感知参与社会交流,肢体残疾者依托智能假肢实现行动自由……他们面对肢体残缺、感官障碍等生理局限,以顽强的意志重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种自我革新不仅是个体生命韧性的彰显,更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殊注脚——当残疾人通过职业教育掌握数字技能,在电商领域实现自主创业;当残障运动员以超越常人的训练强度站上竞技舞台,他们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拓宽了人类对“可能性”的认知边界。这种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效应,激励着健全人群体重新审视生命意义,为全社会注入直面挑战、永不言弃的精神动能,成为民族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助残为“桨”,托举群体尊严的社会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形成了“顶层设计-政策落地-社会协同”的完整推进链条。在制度层面,从《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完善到《“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实施,构建起涵盖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在实践层面,通过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切实解决其基本民生需求。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已有1061万残疾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186万残疾人得到特困救助。这一成果印证了“弱有所扶”的制度承诺正在转化为扎实的民生福祉。从机关部门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消除制度性障碍;到企业依托“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双轨模式,开发适配岗位超百万个;再到社会组织借助“时间银行”“志愿积分”等创新机制,形成常态化帮扶网络……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格局,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展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活力。
科技为“翼”,赋能平等参与的创新引擎。当前,数字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助残服务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与生物传感技术的结合,催生了智能仿生假肢、脑机接口辅助设备等革命性产品,使肢体残疾者获得近乎自然的运动能力;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采集残疾人生活数据,实现康复需求的精准识别与服务智能匹配;区块链技术则保障助残资金的透明流转,提升资源分配效率……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身体缺陷=社会隔离”的传统认知,为其平等参与社会创造了技术条件。在数字社会建设中,信息无障碍成为新的突破口。国家推动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要求主要新闻客户端、政务平台全面适配读屏软件与语音交互功能,让视障群体能够平等获取信息;5G技术支持下的远程康复系统,让偏远地区残疾人也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科技助残的实践证明,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更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价值为“舵”,锚定全纳社会的文明航向。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本质上是对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这要求我们突破“慈善救济”的传统思维,从权利保障视角重新定义助残事业——残疾人不仅是帮扶对象,更是社会发展的平等参与者。在教育领域,融合教育的推广让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共享校园生活,培育平等包容的社会认知;在文化领域,残疾人艺术团的巡演、残障作家的创作,不断打破公众对残疾群体的刻板印象;在政治领域,残疾人代表参与立法协商、政策制定,推动制度设计更贴合群体需求。这种价值重构还体现在对“无障碍”概念的拓展上。从物理空间的坡道盲道,到数字世界的信息适配,再到社会心理层面的理解包容,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向全领域、深层次延伸。让社会能够真正实现“人人享有无障碍”,残疾人事业将完成从“特殊关照”到“普遍权利”的历史性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不仅是道义责任,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凝聚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的多元力量,构建起物质保障与精神关爱并重、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协同的助残新格局,才能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时代篇章。(宣讲家网 黄登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