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马晓河:中国城市化问题(4)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选择

第三个大问题,中国的城镇化道路选择。在新世纪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正在发生两大变化。第一大变化,全国的增长中心正在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北部转移。所以说中部地区和北部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份额在上升,比如说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国的GDP比重贡献最大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从城市群看,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近五年来,发生了变化,现在北部淮河以北、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在上升。第二个变化是经济增长中心从过去的带状形态向集群形态转变。过去是沿海12省的开放带增长比较快,现在变成了团状,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增长。特别是这几年,环渤海城市群的增长特别快。所以说在这两大变化中,后一种变化特别的突出,将会成为今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力量或者主要的推动力。城市群、城市网络的发展将是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城市化模式不能违背世界规律,也不能违背国情。所以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围绕一批大城市或中等城市发展城市网络群。在国内,我是最早,在前五年就提出来,中国应该走以大代小、大中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群,这样的话,城市间可以共享公共设施,互补城市功能,形成集成聚合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人流,有利于节约各种资源,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容易形成经济增长基因。

中国的经济到了现在,根据中国的国情,应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适时发展一些城市网络群,比如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化网络群。在城市化网络群里面,形成了15+1模式,一个上海市,周边集聚了15个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所以这几个城市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化群,目前集聚全国人口1.4亿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0%,创造的GDP占全国的22.7%。这里10%的人创造了中国财富的22%,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24%。

再看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地区),这个地区目前形成了9+2的城市群,唐山、承德、秦皇岛、张家口、廊坊、沧州、衡水、保定、石家庄,9个中等城市再加上北京、天津,形成了一个京津冀都市圈。这个地方目前聚集了全国9千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创造的GDP是2.4万亿,占全国GDP11%,财政收入占全国11.8%。所以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京津冀都市圈正在形成,这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已经开始紧密相连,资源、产品、市场、设施方面开始形成整合。我认为,将来这个地方如果能突破水资源的约束,假定说海水淡化成本降低,这个地方有可能变成中国最有希望的城市群。因为这个地方水资源短缺,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漏斗。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地方将来会成为北方甚至是东亚地区一个最大的城市群。

以大代小,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实际上强调的是我们国家应该走一种资源节约型城市化道路,这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模式强调由发散式、孤立式的发展大中城市小城镇转向并存、串联、网络式发展,形成产业群,形成城市群。很显然,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选择这样的城市化道路,可以节约土地,节约水,节约能源,节约公共设施。

现在看,发展城市群并不是要单一发展大城市,也不是要放弃发展小城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就应该停止摊大饼。这两年北京的发展走的是一条通过环路建设、向外不断摊大饼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以前是可取的,但是一旦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不应该再发展,应该停止发展。城市的承载人口是有极限的,不能超大型,一旦超大型,它的承载能力会下降,规模效应会变成负的。咱们说这几年北京下小雨、下小雪,造成异常拥堵,甚至出现瘫痪。什么原因?由于车流量规模、人口量的规模超载,超载以后,城市遇到小的变化,就会瘫痪。你说一个小雪、小雨,至于就走不过去吗?从人民大学到木樨地,去年碰到一个小雪,三个小时过不来,什么原因?就是城市功能已经远远难以支撑1700万,加上流动人口2千万的人口规模。所以这种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摊大饼的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理想的模式是,应该在加强核心区的承载功能同时,要发展周围的卫星镇。

就是说,北京采取两个战略,第一个战略是加强通州、顺义、昌平、怀柔、大兴、门头沟、三河、廊坊,包括你们朝阳周围的城镇卫星镇的建设,完善他们的功能,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包括产业联系、公共服务联系、基础设施联系、体制联系,然后减轻核心区的人口压力,这是第一个战略。

第二个战略,北京市的城市功能应该跟天津城市功能协调,协调以后,与周围的9大中等城市加强联系,与他们形成网络。比如说,建造城际之间的快速干线,缩短他们的城市空间距离,细化城市之间的分工,减轻这两个核,双核城群的功能压力。比如说,首都的飞机场,没有必要造成是唯一的,从目前世界的大城市看,所有的超大型城市,超过1千万人口的城市,没有一个城市是只有一个机场的,都有好几个机场。我们为什么造一个超大型的机场?每天起架降次1000多,每分钟超过1次,一旦碰见下雪、雷阵雨、空中闪电打雷,非常立马就停,飞机场造成几千人、上万人拥挤在机场。就是说,应急反应、功能支撑已经达到了它的边界,还不说居住的生活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发展城市群,发展网络群,那么功能向周边扩展,这是我自己对北京的看法。

中国城市化的模式最理想的不应该是向西方国家学习,比如向美国学习,不应该向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学习,而是向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学习,向韩国学习,向日本学习,向我们的台湾地区学习。由于这些国家人多地少,他们形成的城市化模式是一种城市群,小城镇跟大城市发展是一体化的,什么一体化?就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缺不了谁。在中国发展城市化,应该选择是一种叫太阳系模式,什么叫太阳系?就是说大城市像太阳,中小城市像月亮,小城镇像星星,所以这种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太阳、月亮和星星之间的关系,他们连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所以在中国发展小城镇,应该与大中城市紧密结合,切忌不要违反城镇化的规律,用行政力量来鼓励发展小城镇。在中国,我的观点是不要急于发展远离大中城市的小城镇,这些远离大中城市的小城镇,建设成本高,产业支撑能力低,你发展它,建立起来,去的人也不多。所以应该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周围的小城镇。我的目标三句话,第一,大城市要适度发展,中等城市要完善他们的承载功能,小城镇要围绕大中城市优先发展,鼓励远离大城市的人口向这些地方转移,而不是让他们在当地浪费资源、占有土地发展小城镇。

中国的土地比较少,人口比较多,如果说有一天,我们经济发展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的时候,到那时候,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都衰落了,我们当年投的钱全浪费了,值不值?所以说,中国将来的城市化模式就像日本一样,会形成几个大的都市圈、大的城市群,支撑了中国的经济,支撑了中国人口的集聚,这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所以说,党中央提出,要大中小协调发展,要以大代小,就是我理解的道理。当然文件上没有说,不许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小城镇,那么即使中西部地区发展小城镇,也要为它的大城市发展,这样一些远离大中城市的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今后应该按照国家的城市功能区划分,逐步向外转移人口,甚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补贴政策,让你向外转移,不要再里面建工厂、建城镇。

像重庆市,最近中央批准为城乡统筹的示范点,它现在搞一个政策,鼓励重庆市本身的农民工进城以后,你的路费我给你补贴,然后我给你提供廉租房、廉租屋,让你居住下来。但是它建的只是给重庆市本身的农民工,外地来的没有。现在它还在考虑下一步能不能扩展,给重庆市以外的农民工进重庆市提供廉租屋。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