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技术中立”是政府的明智之举?(2)

新兴产业:“技术中立”是政府的明智之举?(2)

“技术中立”是政府的明智之举

《21世纪》:目前中国经济出现忽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倾向,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应当如何看待制造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刘世锦:前瞻性看,不失时机地发展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几十年保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最近讨论美欧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形成共识的一条是这些国家金融体系发展与实体经济脱节,尤其是制造业比重下降过快。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在以后几年有很大可能性将出现增长速度的回落,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阶段。伴随的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将发生重要变化,最显著的工业比重趋于稳定并会有所下降,服务业比重较快上升。长远地看,中国是否像有些发达经济体那样,工业的比重将降到20%左右?汲取其“去工业化”带来的教训,考虑到中国现阶段和今后长时期仍可能保持的要素组合优势,即使中国以后的工业比重下降,比重也应保持在30%以上。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那就是德国。德国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时间内,房价年均增速稳定在2%-3%,没有出现大的资产泡沫;同时重视发展制造业,除了大家熟知的大企业外,更多是细分行业中高市场占有率、稳定经营的小企业“隐性冠军”。未来中国要保持较高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关键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要保持和提升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在二三十年后中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某些当今被我们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可能名列其中。但多数新兴产业的作用,将会表现为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并带动其升级。比如,新能源汽车事实上是整个汽车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对能源产业也是如此。

《21世纪》: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有的政府主管部门似乎希望在某些产业领域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对此你怎么看?

刘世锦:目前我国所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分产业中的新技术尚在探索之中,与真正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这时必须认识到这类产业发展的特点。仍然处在研发阶段的技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能否、何时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取得突破或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能事先规划。那种有具体时间要求的计划或规划,对这种前沿性创新活动基本不适用。另外一种情况是,越是技术开发潜力大的领域,出现创新突破点的机会越多,技术路线往往越具有不确定性。

这些年来,通讯技术、电视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出现的技术路线快速改变的特点,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对行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如果过早确定或指定技术路线,不仅会抑制更有优势的新技术发展的机会,也会使自身处于竞争劣势。对企业来说是如此,对政府来说更是如此。政府过早地指定或鼓励某种技术路线,涉及范围更宽,不利影响往往更大。政府的明智之举是与技术路线保持一定距离,或者说采取“技术中立”立场,把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交给企业和市场来解决。

政府应致力于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21世纪》:如何看待政府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角色?

刘世锦:政府与技术路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更为宽泛和实质性的问题,即在创新活动日益增加的产业发展中,政府适合于担当何种角色。我们讲政府职能转换,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活动中创新因素增加,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相应增加有关。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试错过程,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其基本特征,适合于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需要由具备高度开创精神的企业家担当主角。

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政府做的事情是解决外部性问题,也就是那些对创新非常重要,但仅靠企业和企业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所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开放机会,使全社会的创新能量充分地涌流出来;保护产权,对创新活动来说尤其重要的知识产权;创造需求,比如对那些具有巨大市场化潜力的产品,在其市场导入期以补贴方式以需求侧激励;推动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新型电动汽车的社会充电设施;为企业引进人才、职业教育等给予政策支持等。

《21世纪》:不少地方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名,大上工业园区和相关项目,盲目性相当大,应如何认识这些现象,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刘世锦:过去一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强政府”的特征显著,在一些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看起来也相当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领域技术比较成熟,有直接的先行者可以模仿学习,不确定性较小,政府直接参与和投资,可以有一定优势。而当经济逐步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以后,这样的优势削弱或消失了,因而需要有一个从“直接参与者”到“环境创造者”的转换。这主要还不是一个通常说的较多的政府管或不管、管多管少的问题,而管的逻辑和方式转变的问题,而且需要与过去显著不同的能力。

近一个时期,有的地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名,在相关行业关键技术尚未过关、产业化和市场化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搞工业园区,上新项目,短期看投资和GDP上去了,但中长期的风险不能低估。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务之急是在理解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把政府的位置摆正。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既是压力,也为政府职能转换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其实,更重要的政府在对产业发展的理解和职能转换上的竞争。如果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走在前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