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网行动:203天网上在逃人员下降84%

清网行动:203天网上在逃人员下降84%

负重案潜逃13年、曾在《潜伏》中“潜伏”的演员吉思光,17年前在青海可可西里枪杀“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韩牙哈羊,携款潜逃23年、在异地“变身”珠宝商并当上政协委员最终被抓……去年末今年初,有关逃犯落网的消息频仍,其中不乏身负重案并潜逃多年的要犯。这些都是公安部追逃专项行动———“清网”的成果。这场被称之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规模的“全警动”、“全民动”行动,创造了1983年“严打”以来我国抓获在逃人员数量最多的纪录。史无前例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追逃成果真是如此炫目吗?我们身边还有多少逃犯?为什么还没被抓住?

潜伏隐患

32万名刑事案犯在逃

所谓“清网”,“清”的就是网上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这是国内公安机关自2011年5月26日开始的一次网上追逃专项督查行动。从专业角度来说,“清网”属于督查行动,重在监督和检查,并非刑侦。

开展这次“清网行动”的初衷不言而喻。近年来,尽管各级公安机关网上追逃工作机制没有停,追逃力度没有减,也抓获了一批在逃犯罪嫌疑人,但仍有大量在逃人员逍遥法外。参与此次行动的甘肃省纪委书记、督察长曹义鸿说,“‘清网’之前,全国有近32万名刑事案犯在逃。这些杀人、爆炸、抢劫、强奸、贩毒、拐卖人口的罪犯都潜伏在社会上。仅是其中2.6万的故意杀人在逃人员就是社会的大隐患。他们在逃窜过程中,没有身份,为求生存,势必引发新的犯罪。”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毛立新告诉记者,“去年之前,国内的逃犯数量确实太多了,仅网上注册的就有好几十万人。这一方面导致被害人的公正实现不了,另一方面也危害了社会的安全。并且逃犯数量是逐年增多的。尽管从2001年开始,公安部就已经建立网上追逃的集中行动,但收效甚微。尤其是逃犯一般都涉及跨地域,追逃就成了‘劳民伤财的事’,办案机关只能上网录入全国人员在逃系统,然后坐等,碰到了就抓,碰不到也没办法。”

“清网行动”开始前,公安部领导定出的目标是:在2011年年底时,要比当年6月网上在逃人员数字下降30%,整个行动终结时,要下降50%以上。

在“清网行动”的简报上,入选“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曾批示这样一段话:“不顾一切,奋勇前进!”态度十分强硬。类似话语在整个行动进行的203天里,他批示了足足1311次,而行动简报发行了1831期。不仅如此,在行动中,他主持召开了10多次全国性调度会、领导小组会。公安部督察总局副局长王志刚回忆,在一次动员部署会上,刘金国对周围人感叹:“这么多在逃人员抓不回来,我们怎么能睡得着、坐得住?”

于是,一场由副部级干部牵头狠抓的“追逃冲击波”开始席卷全国。对于这次行动的力度,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郑伟更是用“美国追捕本·拉登”来类比。一个月之后,全国网上在逃人员数量就下降了9%,公安机关抓获的逃犯人数上升了17%,超过9000名逃犯跑到当地公安机关自首。

新年伊始,公安部督察总局副局长王志刚对媒体公布,“203天的行动之后,全国网上在逃人员总量下降了84%”。而据公安部数据统计,此次行动共抓获了公安部A级在逃人员16名,B级人员174名,督捕在逃人员201名,涉嫌故意杀人的1.2万名,潜逃10年以上的2.3万名,从77个国家和地区共抓获和劝返重大在逃人员900多名。在这些逃犯中,很多“来历不凡”:“山东毒王”于浩、“40亿惊天巨骗”王宝连、“北京-莫斯科国际列车系列抢劫案”主犯之一的宗立勇……

据记者调查,全国“清网行动”中,广东公安抓获逃犯总量位居第一。为此,广东省公安微博群粉丝总数超过了3800万。由于大量在逃人员归案,各地带破积案超过4.5万起,成功化解3100万起信访案件,在付出22名民警牺牲、495名民警负伤代价的同时,“清网”成效显著。

有效追逃

机制常态化、从轻量刑

无论是追逃,还是“清网”,在中国司法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对于如何构筑百姓安全环境和法律效率体系,相关专家聚焦于“落实责任制”。有人举例说,“不管逃犯逃到哪,都必须和朋友、亲属之间存在一定范围的联系途径,如果每个逃犯都具体划归相关人员,专人抓住这个途径,长久地多方面搜集线索,对侦破案件很关键。反之,如果没有专人专项去细致地负责,公安机关根本掌握不了足够线索。”

“全警动员”的超常规行动不可能年年打响,关键是将工作机制固定下来。贵州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崔亚东提出,要实现“清网追逃”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尽快建立完善追逃工作的长效机制和科技信息追逃合成作战机制。亦如毛立新所说:“专项行动永远没有平时重要。”

另外,一些社会学家还提出了公正执法之余的从轻量刑问题,“敦促逃犯投案自首也很关键。特别是一些轻微犯罪的嫌疑人,比如打架、斗殴、致人轻伤等,本身就不会判处多重的刑罚。逃犯一跑很多年,本身就承受巨大心理负担,逃亡生活身心疲惫,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想回来的,从轻量刑就给他们提供了投案自首的条件。”

安全的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有力度的“清网”和追逃,更需要科学、系统的“编网”、“筑巢”环境。一旦综合建设成型,追逃绝不仅仅是网上数量下降百分之几十的问题。安全的不是数字,而是人心。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