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科学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民主是世界的大潮流,也是中国的大潮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民主的诉求和对社会政治的参与欲求也越来越高。探索科学改革观,就必须客观理智地认识中国的政治民主,促进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2003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相应地,2004年全国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政治文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政治文明”的入宪,为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一、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个完备的法制体系是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也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游戏规则。但政治体制改革又不等于法制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法制建设,二是权力结构和制衡的改革,三是组织人事制度的改革,四是行政体制的改革。权力结构和制衡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建立系统完备的权力监督制衡机制,使权力的运作高度透明,以防止有人利用公共权力谋私腐败。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通过权力的监督制衡、吏治的改革、行政机构的改革和行政垄断的治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为此,要加大力度科学设计和出台民主考察、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制度,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和国家监察制度,党、政、立法、司法分工制衡和相互关系制度,等等。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应当渐进式进行,不能希望通过一个“休克疗法”,一夜之间一步到位,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十分危险的。但渐进也必须真正进行。渐进的第一步,最急迫要做的就是政府定规矩,在新形势下把政府自身的职能、运作程序搞清楚,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制度、一套规范,形成一套公共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的运作。

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中介点,是我国的改革从经济体制向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全面改革的重要环节。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和目标是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战略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的不断转型过程。转型的基本目标是使中国过去那种掌权型、控制型、主宰型、服务型为一体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现在来说,中国政府的职能表现出多元复杂情况,既有“越位”问题——干了应该由市场干的事;也有“错位”问题——官场通行市场原则,市场通行官场原则;还有“缺位”问题——低效、失职和不作为。无论是“越位”、“错位”,还是“缺位”,都不是一个完备的现代政府,这就要通过加大政府自身的改革力度实现政府转型。“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多方面的内涵,这包括自律、守法、廉政、勤政、严政、公正、民主、亲民、精干等,也就是服务型、法制型、管理型、民主型和权威型成一体的政府。这说明,我国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战略转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图1.4描述了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战略转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国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推出的“大部制”改革,既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行部门,每当政府机构改革的时候,人们往往把思路和目光锁定在公共权力的增减上,认为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压缩和裁减公共权力,这是一种严重的认识误区。实际上,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的调整,核心不在于政府减少了多少公共权力,而在于公共权力和政府职能的配置、组合与权力的制衡。判断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的调整是否成功的标准应当是: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严防公共权力的“越位”、“错位”和“缺位”;二是增加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严防公共权力的腐败;三是减收公共权力操作中重叠和絷肘,提高公共权力操作的效率。“大部制”改革的价值和成功与否正在于此。

二、中央权威与中国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在世界上,普遍兴起了两个浪潮:一个是民主化浪潮,一个是民族化浪潮。在国内也是一样。民主化浪潮要求中国的改革加速民主政治建设。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公共权力的欲求也日益增长,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闫健编著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一出版,立即十分火爆和抢眼。而书中通篇则主要阐述的是“民主是个最不坏的东西”,而“民主是个最不坏的东西”是20世纪4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领袖之一、著名政治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丘吉尔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中上台的,而在踏政绩最辉煌的时候被资产阶级民主赶下了台。他深深知道民主的内涵及其作用。在中国,民主必然是个大趋势,但民主的进程必须确保中华民族的统一、调节、安定、发展。在这一点上,民主化浪潮与民族化浪潮是一致的。民族化浪潮则要求中国强盛、独立、统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不受任何外国欺侮。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美国在中国领空撞落中国飞机事件所形成的青年学生反美浪潮,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所形成的青年学生反日浪潮,西藏3.14打砸抢事件和西方媒体煽动藏独的宣传所激起的世界华人的爱国热情,都表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大一统爱国主义情结。

当代世界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主导因素已经非意识形态化了,而是国家和民族利益问题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权势是不平等地交织在一起的,大国强国霸权主义从来没有消失过。在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些国家总想把祸水和不幸引向别的国家,尤其一些发达国家总想把祸水和不幸引向中国。一些强国一方面希望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市场,另一方面又在骨子里极不情愿中国崛起,希望中国像苏联、南斯拉夫那样解体和分裂,好为强国所左右和支配,以确保原有国际秩序中大国的地位。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