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神话与利他的行为

蜜蜂的神话与利他的行为

几天前杨怀康传来最近一期英国《经济学人》的读者栏,内里提到我一九七三年在《法律经济学报》发表的《蜜蜂的神话》,那是老人家三十九年前的作品,今天久不久还有人提及,是有点经典的味道了。笑尘埃三十九年非,要是当年我不博大文,集中于写《蜜蜂》那类小品,每年发表两三篇不困难,加起来近百篇准经典之作,无敌天下矣。

不是说笑,《蜜蜂的神话》从实地考查到文稿完工只用了三个月。另一篇效果差不多的小品——一九七七年发表的《优座票价为何偏低了?》——考查与写稿的时间合共只三个星期。当年认为小品不重要,今天回头看是错误的判断。可幸多年来我跑街头巷尾解通了的有趣现象不少,在这次《经济解释》重写的大工程中差不多都搬出来了。是的,今天以中文下笔的每个只用数百字处理的现象,如果多花几天找细节,坐下来用心处理,发挥一下,把字数增加约二十倍,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是一篇像《蜜蜂》或《优座》那个水平的文章。

不管小节难成大文

经济学报很少见到像《蜜蜂》、《优座》那类纯为解释小现象而作的小品。经济学者对这些看来无足轻重的现象没有兴趣。他们信奉由机构发表的数字,以回归统计及数学方程式建立学术形象——但现象的细节付之阙如,读来味同嚼蜡。我的《蜜蜂》文章也用了一些统计方程式,而科斯则说该文用上几何图表是美中的缺失。那时我出道不久,对学问的认识没有今天那么老到。

重视细节是《蜜蜂》一文能流传到今天的主要原因。有细节让我们看到变化,变化多可以验证的假说多,思路容易来去纵横,这里验证那里验证,验个不停,加起来有千钧之力。当时文稿写好后,传了开去,美国最大名的学报的编辑索稿,我说是答应给科斯的。该编辑在来信中要求我取消叙述养蜂怎样养怎样飞的相当长的第一节,反映着经济学盛行的品味。今天回顾,没有该节《蜜蜂》一文不会流传到今天。

同学们想想吧。米德一九五二年发表一篇关于外部效应与市场失败的文章,举蜜蜂采蜜与传播花粉为例,说没有市场,蜜糖与果实的产量因而下降,于是无效率,需要政府补贴果树的种植与蜜蜂的饲养。可能因为蜜蜂在花间翻飞着实迷人,这例子立刻走红,有关的外部效应理论成为经济发展学说的一块基石。问题是,花中的蜜浆与蜜蜂传播花粉的服务在真实世界有市场,蜜浆有价,租用蜜蜂也有价。这对米德提出的外部效应无疑是当头一棒。要提供确实的证据很容易:美国的农村乡镇的电话黄页指南可以找到。问题是找到证据又怎样了?米德提出的神话说没有市场,其实有,算是什么学问了?

这就带到细节考查的不可或缺,因为可以从细节的变化推出多方面的可以验证的含意,示范着蜜浆的采集与蜜蜂的服务不仅有市场,不仅有价,而且蜜蜂、蜜浆、花粉等微不足道的资源市场是处理得那么精细与巧妙,足以令人拍案的。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