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高志前:如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

第五,关于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这里面特别提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那么这里又是一个关于创新概念问题。我们过去比较强调的创新一开始就是研发,认为研发就是创新,研发确实产生了新技术。但是严格来说,研发不一定是创新。前几年有讨论说垃圾专利,当然可能有一些专利水平低一些,有很多专利没有机会进入市场,也可以是他自己有新颖性,但是不适合市场需求,也可以没有人挖掘他,大家知道必须是富矿才有开采价值,如果是贫矿的话,成本很高,可能是不合算的,所以很多专利就这样被抛弃了。

过去我们认为是技术研发式创新,后来看到了光有好的技术仍然是不行的,因为中国每年库里3万多项重大成果,但是真正转化成到市场上,特别是成功的到市场上并不多,这个有一个数据,80%进入国家数据库的成本都得到应用,这样的话几万项不得了       ,但是实际上各个行业都在说我们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在外国人手里控制。我们长期讲成果转化,拿过的技术之后可以自己造,这就说国产化即使做到80%、90%,后来发现仍然受控于人,为什么?只有5%不超过10%的核心技术,所以即使你做到国产化90%多,没有用,你还是受制于他。他用1%的技术拿走你90%的利润,而你忙了半天最后赚一点工资而已,是这么一种状况。所以这说明光有技术不行,你必须做好成果转化,现在成果转化又出了问题了。

最近这些年也有争议,说还要不要成果转化的概念?因为成果转化的范围太宽了,只要技术出来之后,后面要经过若干环节,一个是大家知道要工程化,试验室技术不经过批量生产是不行的。工程化什么意思?要经过小试中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能够批量生产,只有批量生产成本,才能降下来,才有可能进入市场。而现在要解决如何适合消费者的问题,甚至现在绿色创新,他应该考虑在整个产品进入市场一直到最后寿命周期要考虑回收的问题,这里都要解决。这个工程化只是一个环节,现在我们又认识到可能特别是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找到他的行业模式是更致命的,我们恰好在这个领域里我们是最弱的。我们过去讲商业模式是什么?就是销售嘛,谁不会,中国做小买卖的做的很多,而且也做的很成功的,但是商业模式跟做买卖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商业模式实际上就是说我用什么方式能让消费者接受,能够找到我真正的利润点,也就是说盈亏点。实际上在进入市场过程当中,他需要找到的一些策略,包括竞争策略、合作策略等等,现在我们才恍然大悟。

微软实际上是很聪明的,当年他进入中国的时候,有很多相应的软件包括金山,实际上在某些技术上不比他差,但是他就用类似于慈善的方式进入学校,给学校用,给你建一个试验室,给你若干计算机,你用微软的软件,逐渐打开了市场。很多人去盗版,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盗版,最后把这个市场盗出来了。盗出来之后他也就成为事实标准了,这实际上是他进入市场的模式。

当然了,还有比方说有很多高技术,消费者不是个人消费者,是政府。比如说我们的早期移动通讯,谁在购买基站,都是地方政府。我们的还有一些能源也都是新能源,所以如何能够首先打通政府这一关,很多这方面我们是不熟悉的。现在中国你发现有很多很好的技术,最后卡在工程化,但是大家都不善于做商业,所以这次把这个提出。当然如何做好商业模式创新,这是一个大课题,甚至是需要在观念上需要转变。

第六,关于科技创新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换机制。主要还是把标准评价作为一种机制来提出来。科技评价恐怕更主要的是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科研机构的机制问题。现在成果转化发展搞了这么多年,国家也有《成果转化法》,但是推动的也很有限,所以科技部这两年也在修订《成果转化法》,而且从中关村自主创新的试点到上海和武汉几个新的自主创新都希望在这方面有新的突破,让科技人员、科技创作者有激情、有利益,愿意促进成果转化,促进成果的应用,所以评价的标准和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是三位一体的。

在这方面还包括财政体制的突破。因为现在大量的成果是卡在使用国家财政经费去研发的,比如说大学大多都是政府建设的,这些大学的经费研发都是国家给的,所以他的成果也是一样。还有政府每年大量的科研经费、科技计划项目,像这种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美国、欧洲国家同样存在,倒是他们在80年代已经过去了,要想激励科技人员去进行难度更大的创新,必须要突破现有的评价和机制,所以,美国从80年代一直到2000年,20年出台了20个法规,当然美国有的法规一个法规解决一个问题,主要脑筋急转弯如何让美国的试验室和公立大学的技术出来之后,能够转移到企业里去,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美国的大企业实力很强,而一个中小企业对一个国家的民生发展作用很大,而且美国是市场机制的,有一半的创新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像今天的微软当时都是中小企业。所以解决了这样的评价标准问题,实际上是真正把市场机制能够运营起来。

第七,关于知识产权战略。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后面还会讲。

第八,关于资源配置。特别是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面。这个全社会的智慧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研发机构和企业的事情,包括上到政府,下到个人,有很多个人发明家,我们经常看到农民造潜艇造飞机是不是太冒险不规范,实际上这种个人发明是很受青睐的。实际上早的欧洲的发明大多数是个人发明,当然他会得到一些资助。现在,对于中国当前的创新来说,我认为还需要关注一点就是企业里面工人的创新,过去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讲的大多数是工人在现场,实际上,日本现场主义鼓励合理化的运动都是学中国,而且讲八字宪法里面有这个内容。但是我们反倒后来逐渐忽视,不太重视个人工人的改革创新。最近几年的提法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个提法是对,但是不要替代。中国创造不能替代中国制造,创造是你这个产品是我发明的,但是最后仍然需要人制造出来,而主要制造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红利正在过去,低工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他消费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基本功能,比如说穿衣服保暖是肯定的,但是保暖的功能退居到第二位甚至第三位。所以为什么说中国制造的仿造产品和名牌制造产品其实在质量上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们差在设计上,设计不好,功能都一样,像早期的机床,换上人家机床的数控系统和外观,我们看机床展览会人家的机床是很人性化的,非常漂亮,从来不漏油,而我们就不行。所以中国制造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说产品创新的问题。

第一线的问题谁来解决必须由工人解决,实际上在基础性创新出来变成产品之后,有大量的创新要在生产实践当中解决。现在的问题是高级技工越来越少,上海和广东提出来低工资已经解决不了产品质量的问题,也不是科技人员解决,必须要靠一流的技工才能解决。所以这也是在全社会的资源凝聚在这个上面,要是不解决最后就功亏一篑。

所以这八个任务看起来似乎过去都见过,实际上现在都对这些任务都提出新的要求,但是要解决起来恐怕挺难。所以说过去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下面都是比较难的问题,啃骨头的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