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高志前:如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5)

 

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评价

前几年科技部连同其他部位共同拟定的了一个自主创新规划,这个规划把自主创新能力涉及到的三个层面,有关机构的建设和主要的资源都列举了。最上面是创新链的角度,从基础性研发到产业化进入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创新能力的支撑。这些年我们不仅仅建立了研究机构,而且为自主创新,特别是进入市场,建立了一些科学中心、试验室、工程中心、工程试验室等等。最近两年还有一些新的变化,包括成立了很多联盟,很多地方建立了工业技术院或者科技开发院等等。这些都是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型国家建设从工业能源到循环经济,到医疗卫生国防、人才团队和机构建设,都体现了建设的问题。这是能力建设的框架指标上也提出了几个指标:一个是投入的指标,投入指标要达到2.5%,这个指标能够实现,现在已经是1.8以上了;第二个是关于科技高效率,这次十八大仍然提出但是我这里要说明一下,科技贡献率说法在国外也有类似说法,就是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实际上在具体测算的时候是有一定问题和难度。经过许多国家多年的测算,仍然不敢说目前所得出来的指标和测算结果严格说是科技进步的贡献,因为可以把劳动的投入算出来,但是其它就很难剥开了。而我们知道,对一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甚至包括体制改革的作用,按国外来说也是一种创新的作用,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讲,在特定的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这个时候改革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科技本身还要分你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还有社会技术,很多方面像系统科学,其实有时候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这只是说是一个概念性的说法,并不能完全具体测算,这就有点类似于科技成果转化率。现在,也是在国内,我认为搞的比较混乱的,而且有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误导作用,但是成果我认为是存在的,不管成果是什么,论文也好,生产线也好,所谓转化就是应用到成果上去,国外可能不这么叫,国外大多数叫商业化技术转移,但是不管怎么样,概念是次要的,关键是希望研究出来的成果被应用。所以,评价指标在这里做一点说明,对于依存度降低到30%,这个是当年提出的,因为当年制定的时候依存度是50%,当时认为50有点高了,中国应该降低,因为自主创新更多的靠自己,现在看来也有点问题,两三年之后就发现30%以下了,这里面也仍然存在评价指标如何更合理的问题。

总之,对于创新国家目标是没有问题,但是对创新国家如何来评价如何建设我认为是十八大给我们提出的新的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来解题。

这里面关于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我就不具体讲了,这里可能要稍微讲一下如何理解创新体系,这是美国和欧洲人提出的。对于创新系统跟我们创新体系的概念基本上是一样的。中国创新体系的概念是从外国人借鉴过来的,那个时候虽然有创新的概念,但是还没有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外国人提出应该有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由国家组织创新资源,由国家解决促进创新的制度问题、政策法规问题。他们认为创新系统有三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集群问题,一个是大学和产业合作,还有一个文化问题。

中国长期以来对产学研合作比较重视,对于集群没有概念,大约五年前可能也许还早一点,逐渐认为集群很重要,所以有大量的文献研究集群,政府采取很多措施来建立集群。我认为关于创新文化的问题现在还是有点滞后,虽然有提出来的,更多是对人员激励角度提出来的,能不能宽容失败,能不能有研究人员有自主创新的条件和余地等等,但是实际上对于创新文化可能理解更宽一些。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全民的科学素质问题,每年科学素质国家科协是有调查的,国外也是有调查的,所以也是有可比的。科学素质过去我们认为从创新文化的角度去讲是比较弱一点,更多的是讲科学知识,就像很多竞赛一样,考的是知识,但是知识和文化是不一样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大家认同的,而且甚至形成了一种习惯,就像道德一样,需要多少辈传下来,文化也是一样,很多国家研究创新的时候比较注意国家文化。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文化传承下面比西方国家弱,但是如果要想让创新成为民族灵魂的话,必须大张旗鼓的创新文化,这可能要经过多少代人才能够形成大家认同的创新模块。

关于具体的测算,像硅谷指数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视角,他提出如何评价创新,除了用技术的指标,他们更多的是用环境的指标。比如说风险投资、并购、新创设的企业数。从创新生态环境角度来说,英国提出了国家创新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比较接近我们现在提出的,对于创新股价的评价指标,他是从创新驱动到知识创新到企业创新,类似于我们讲的技术创新,新知识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市场化或者产业化,他专门把知识产权单独提出来。英国在这里补充一点内容,他通过评价结果产生了一个悖论,就说英国的创新投入并不那么高,但是好像科研的产出还是比较多的,创新的水平按传统的指标去评水平不太高但是经济发展还可以,并不像常规的评价指标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形成了一个悖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过去的评价指标不能体现现状,很多创新是服务业的创新,不是制造业,服务业的创新不能申请专利,而服务业的创新恰恰可以产生经济效应,因为英国的服务业已经占到60%以上,制造业都转到发展中国家了,特别是污染耗能的,留了一些高端服务业。所以,过去适用于制造业的创新指标不适用于服务业,中国恰好处于制造业比较大,虽然服务业、制造业并驾齐驱了,北京服务业可能超过制造业,现在很多地区比较关注于服务业的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这里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因为他和产业结构是不一样的。

英国在评价的时候,他的评价创新角度认为有7类投资都是和创新密切相关的,需要专门考虑的评价。我们看到有一些评价过去不太注重,比如说我们注重的是研发活动,但是不太注重技能开发,注重软件开发但是不太注重设计,特别是对于市场开发广告可能过去不一定认为他是创新的重要部分。我认为英国人的做法是跟我们有区别,他的市场开发和所谓的广告是做前面讲商业模式的探索。而我们做广告,做的好听的话是推销自己的产品,说句不好听的,想办法欺骗消费者,甚至有一些广告有他自己另外的目标,打自己的社会声誉实际上跟创新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英国提出,从服务业的角度提出隐性创新,这个创新不是通常能看出来,隐性创新有9个领域,一看这里面有很多是我们熟悉的,实际上跟我们创意产业的发展,跟服务业是比较吻合的。但是这些领域的创新他有一个特点,他靠技能、靠品牌,这些创新是我们过去讲自主创新的弱项,更多的都是冲着硬件去。尤其像我们北京地区多关注隐性创新的问题,不同地区任务不一样。周边制造业生产为主可能是一种模式,像城内的中关村,包括798创意产业基地,是另一种创新模式的评价。

总之,不管叫隐性创新,还是什么,他面向的是服务业的创新,是产品差异化。标准化怎么来理解,不要把这个问题理解的过于片面化或者一刀切。服务业的产品包括很多制造业的产品消费者讲的是差异化,不是一模一样,外国人过去形容中国人是穿的都是一样的,现在都是个性化的,千方百计的要显出自己的特性来,这都是创新要考虑的特点,包括性价比,他想说要强调性价比而不是技术改进。而我们说技术一代一代不停改进,日本人十多年以前就提出来说技术功能的过剩,也就是说科技人员没有别的,就是不断的提出新技术,市场不是不断更新就好,有些消费者并不希望今天要明天就扔,他要的是性价比。所以有些新技术出来为什么没有市场,是因为他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改进和更新并不划算,消费者有他消费的偏好有他的喜好,所以他强调的不是技术改进,更多的强调消费者直观感觉和美的享受。而我们现在看到创新文化的概念,创新文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不停的技术创新,而是消费者美的享受,他的创新是有这种需求,你的创新是为了他消费需求服务的,这是创新情况。

还有所有的创新是要保护环境的,是要人和环境友好,人和动物友好,是这样一种概念。这种概念一般的科技人员恐怕没有牢牢树立,包括制定政策、决策这都涉及到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如何推动创新的问题。中国也提出了很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服务于创新国家建设,比较典型的是科协提出的,当时测算的结果属于创新能力一般的国家,国家软科学委托大连理工也提出了评价指标,也进行了一些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当时综合是第19位,不同的指标排位情况也不太一样。

科技部前几年委托我们院提出了国家创新指数,主要为中国创新国家技术服务,同时也进行国际对比。创新指数应该说跟前面国内外的创新指数大同小异。有一些差异,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国际上也是这几方面,这是具体的创新指标。这里我就不具体讲了,但是大家要注意到有一些指标,反映了中国的特点。比如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问题,互联网数量问题,研发人员的论文数问题,我个人感觉现在创新指数还是有点问题的,绝对指标稍微多了一点,就有可能中国作为大国占了便宜,但是实际上不一定反映你的能力。特别是绩效指标,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这个指标负面作用会大一点。因为后面环境的指标比较多一点,后面对05年、10年创新指数的评价分析来看就看出有些指标有问题。对比来看,综合指数提供了212%,但是实际上提高最多的是绩效,环境反倒是提高的比较少,另外知识创造也是多的,为什么知识创造这两个指标比较多?因为知识创造里面绝对量指标比较多,绩效里面产值,包括综合高技术的产值和出口是比较高的,但是大家知道特别是出口百分之七、八十是加工贸易,这个出口额怎么能够代表创新指数创新能力?这个指标选择的有点问题。当然,这个指标会再不断的进行调整。

总体来说跟国内外相比较,绝大多数国家创新指数都在提高,而且当初越靠后的国家创新指数提高的越大。可能的原因是基数比较小一点。另外,05年15位以后的国家,他的创新指数基本上在45到62区间,10年提高到60到72,平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而前五个创新指数比较高的国家,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这个实际上也意味着创新越是往上发展,难度越大,要再进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说在这里我认为要提出对于中国下一步创新的难度要有充分的理解,以后我们创新的步伐、指数的提高会逐步缩小这可能是正常的,就像我们经历了二、三十年两位数增长变为一位数的增长是常态一样,而且很有可能经常会出现低于8%、7%的增长,大家觉得不要很惊讶,因为从统计上来说,可能到一定的基数之后这个增长也正常,所以我们看发达国家产值基数那么大,每年增长3%、4%很不错了,是这么一种状况。

各个国家创新指数位次变化比较大。当然因为创新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有些国家会提升,有些国家相对会下降,所以说在整个创新指数的评价上不进则退。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注意到的二级指标是不平衡的,我们看了有很多具体指标,不是每个指标都很高,这种国家比较少。大多数国家有一些指标比较好,有一些指标比较低。其中有40%的国家二级指标最大的差距在40个百分点,也就是绩效指标比较高,但是创新指数比较低,这个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整体创新不断往前走的模式当中,创新模式是不一样的,创新模式不一样是因为创新资源不一样,创新潜力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创新思路和创新体制不一样,所以才造成了在某一方面创新能力很强而在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很弱。这个给我们提出的警示是什么呢?是中国如何找到最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径,也就是说创新的代价相对比较小,我们的创新比较快特别是我们的绩效比较好,这也是不太容易的选择,而又是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大家平常都是每个指标齐头并进,都高高在上,这个是不可能的,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前面讲十八大提出如何合理的、科学的配置上,这些都是科学发展的应用,其实解决起来都不太容易。所以创新国家可以分成几类:

一类按创新水平来说,不仅综合指数比较高,而且每一项都比较高,这样的国家有没有,有,少,有4个国家;第二是综合指数比较高,有些指数高有些指数低,像韩国、新加坡、芬兰,都是整体比较高,但是有弱项;第三类是比较中等了,各个指标也都没有太突出的;最后是创新指数比较低的国家。我特别把第二类提出的意思是说,可能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发展又不平衡,中国可能很难在近期像三类国家那样,每一类都相对平衡,更不可能像每一类指标都很高,所以我们要研究的不光是国家要研究,可能北京市也要研究。创新指数水平的提高应该说是创新国家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各个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国情跟竞争优势在一定的时期内有重点的建设创新国家,从而比较快的提高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