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工作法创新社区管理(2)

“五零”工作法创新社区管理(2)

二、做法和经过

(一)当好“明白人”,社情民意“零盲点”。坚持把走访民情、倾听民意、亲近民心作为基本方法,让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做到社区面上情况、热点问题、共建资源、党员情况、矛盾纠纷、群众需求“六清楚”。一是架构一张组织网络。推行社区党委、驻区单位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单元党员志愿者四级组织构架模式,把支部(党小组)建在小区内、建在项目上、建在楼栋中、建在市场里,延伸党组织工作触角,消除党建“空白点”。深化和拓展“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党员-群众”大联系机制,把党员放到楼幢里、放到岗位上、放到群众中,让党员融入社区、融入群众。二是建好一本民情台账。每季度组织一次入户调查,定期了解社情民意;以网络、手机等为依托,建立包括物业公司、辖区单位、志愿者的居民QQ群、社区网络论坛、社区服务中心短信平台等动态信息收集、反馈平台。规范信息整理、分类流程,对排查出的有效信息及时处理、专人反馈。目前,已建成分户动态台账,辖区3695户、12272人具体情况了然于心,低保对象、五保户、“两劳”人员、军转干部等特殊群体信息做到适时更新。三是建立一支民情队伍。定期开好民情恳谈会、辖区共建会、社区座谈会,就居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沟通、协商解决;在共驻共建、千名干部进社区等活动中,建立起一支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化、稳定性的信息员队伍。目前, 21支信息员队伍共有各类信息员114人,分布在辖区内的单位、小区、楼幢,去年以来已收集各类信息314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32条。

(二)当好“主持人”,矛盾纠纷“零激化”。倡导“千家万户知民情,千言万语调纠纷,千方百计化民怨”的“三千”精神,消包不铲包、熄火不灭火、解怨不埋怨,做到维护稳定的事、排忧解难的事、改善居民生活的事、保障居民合法权益的事、优化社区环境的事、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的事“六必做”。一是健全调解工作体系。在社区专门设置平安和谐工作站、调解工作室和流动法律服务站,落实6名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定点、定人调解。成立人民调解组织,聘请25名有威信、有能力的人民调解员,建设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物业公司参与的覆盖全社区的信访协理员队伍。二是规范调解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纠纷受理、调查情况、正式受理、结案归档(调解不成的移送街道调解中心)的调解程序,建立健全以人民调解为主,社区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信访疏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今年以来,共成功化解各类矛盾36起,维护了辖区稳定。三是创新调解工作方法。坚持一线工作法,全面实行党组织划网格分片负责、党员设岗定责,定期对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灵活采取专业调解、志愿调解、分类调解、上门调解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小区、楼栋、市场、经营户当中,提前介入疑难纠纷、群体事件;对居民群众纠纷坚持换位思考,营造“有理慢慢说,有话好好讲”的氛围,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防止矛盾激化、纠纷升级、情绪蔓延。去年以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58件,调解成功率100%,居民群众满意率90%以上。

(三)当好“贴心人”,社区服务“零距离”。坚持“民需我为”服务理念,与群众心连心、面对面、手拉手,做到接待要热情、想事要周到、群众要方便、办事要快捷、内容要全面、服务要优质“六必要”。一是完善服务体系。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进一扇门,上一张网,办所有事”的快捷服务;建设阅览室、健身房、绿色网吧、居民学校、文娱活动室等服务场所,形成社区“10分钟文体活动服务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社区“卫生和慈善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社区“10分钟卫生服务圈”,实现与地方医院“双向转诊”及药品销售“零差价”;组建夜间巡逻、医疗服务等多种专业服务队,丰富社区服务项目。二是规范服务制度。全面实行错时工作制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凡是群众需要办的事,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尽快办理、答复。在社区服务中心细目位置,张贴办事规则、工作流程,工作人员佩戴工作证,让群众知道怎么办事、找谁办事、能办什么事。三是提升服务水平。组建11支共200余人的辖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240余次,发放印有社区值班电话、各服务队负责人电话和党员志愿者电话的“民情联系卡”,全天候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倡导“我是岗位一把手,本职工作创一流”创先争优理念,积极组织有专业特长的党员为群众培训维权、法律、家政、再就业、卫生、计生、低保等方面知识76次、3000余人。组织开展唱红歌、经典诵读、感恩教育等社区文化活动22次,参与群众4310人次,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四)当好“情义人”,关爱帮扶“零缺失”。强化助人乃快乐之本理念。践行真帮、广帮、常帮,做到残障人士、低保困难户、突遇灾祸家庭、高龄老人、贫困党员、特殊人群“六必帮”。一是关爱常态化。在摸清不同待援人群实际困难和成因后,动态管理关爱帮扶台账。用足用够社保、民政、残联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经济、助学、低保、职业介绍、法律援助等帮扶救助。今年以来,先后为25名生活困难的社区居民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为12户居民申请廉租房租金补贴,为30余名贫困居民办理“五免十二减半”医疗卡,安置81名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二是帮扶专业化。整合西科大、绵阳师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四0四医院等资源,组建5支专业化帮扶队伍,针对性开展义务家教、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援助。今年以来,共开展送教上门22人次、心理辅导35人次、技能培训14期。三是联系经常化。结合市、区开展的“挂帮包”和“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争取2个市、区部门联系社区,1名厅级干部、4名县级干部、10名科级及以下干部联系困难群众、老上访户、军转干部重点户32户,坚持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三必到”。市级联系部门机关党委书记兼任社区支部副书记,每月到社区工作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通过采取“百家结对”、“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爱心门铃”、 统战代表人士联系群众等形式,积极为老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下岗失业人员等提供社会救助和帮扶服务。今年以来,50名贫困学生与50户居民结对得到帮扶;32名群众在维权上得到法律援助。

(五)当好“牵头人”,共驻共建“零障碍”。立足增强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凝聚功能、管理功能、维稳功能,坚持上下互动、横向联动、群众行动,做到领导必须挂帅、部门必须包片、干部必须进楼、单位必须共建、资源必须共享、群众必须参与“六必须”。一是组建社区“大党委”。整合6个驻区单位、29个住宅小区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牵头成立社区“大党委”,下辖11个党支部。书记由王汝萍同志担任,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管段民警,小区党员代表为“兼职”委员。二是完善“大党委”运行机制。主要推行“两会一制”。“两会”,即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大党委”会,主要是商讨共驻共建大事、难事,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出谋献策;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员群众代表评议会,主要是讨论和决定社区党建重大事项,民主评议社区党组织和共驻共建工作。“一制”,即共建项目认领制,社区“大党委”每年初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及驻区单位特点,围绕结对帮扶、文明城市创建、改善基础设施、社区服务等内容设立若干项目,组织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根据行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公开认领共建重点项目,作出承诺,深入推进党建工作联做、社区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促进共建由“虚”向“实”、由“临时”向“经常”转变。三是丰富共建内容。定期举办“辖区居民健身运动会”、“社区VS单位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宿感。突出抓好警民共建、厂街共建、校街共建、区域共建,辖区内10个党组织、29个商住小区和单位积极参与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公共资源免费向居民开放;25名群众成为志愿者,87人加入宣传、文体、咨询等服务队伍;12支群众性文体活动队伍经常性开展活动,社区生活其乐融融。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