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玉:信息战场的巾帼传奇

李贤玉:信息战场的巾帼传奇

李贤玉近照。 闫丽涛摄

如果把战略导弹兵比作是“擎天勇士”,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李贤玉,就是一个为勇士织补“神经系统”的人。23年来,李贤玉在二炮信息化建设的峰岭间过关夺隘,写下了信息战场的巾帼传奇。

瞄准世界一流干

海湾战争,揭开信息化战争序幕。第二炮兵党委高瞻远瞩,决定筹建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

在这次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破冰之旅中,26岁的李贤玉成为科研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技术人员。年纪虽小,眼界却很高:要干,就瞄准世界一流干。

全军没先例,全国也无模式可循。白纸一张,从哪儿下笔?

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守在信息中心扫描前沿科技,李贤玉夙夜攻关。当得知设计中某项技术在国外不算“最新”,她毅然推翻已干了3个多月的成果,重起炉灶。两年过后,指挥自动化系统基本成型。

1995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6支利剑,直击海天。此役大捷,开创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成为全军的“标志工程”,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也荣获三等功奖章。

本世纪初,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启动,李贤玉担任该系统总师组成员和第二炮兵分系统副总师。前后6年,李贤玉带领科研团队上百次下部队、钻山沟、进阵地,收集整理上万组数据信息,融入全军体系。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织”就了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成为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完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脚板底下“找法子”

伊拉克战争爆发,让世人震惊于信息化作战的威力。

此时的李贤玉,刚刚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她比任何人都着急:与世界军事强国比,我们必须昼夜兼程,迎头赶上。

当时,多种型号常规导弹列装部队,指挥系统相互间联不上、通不了,难以形成整体作战能力。指战员说这些系统单独用都好使,可联不起来就“白瞎”了。

官兵的话,直捣李贤玉的心窝子。从发射场回来,李贤玉办公室的灯光,经常通宵长明。她带人走遍导弹军营、发射阵地,与官兵摸爬滚打在一起,反复论证,找准需求。李贤玉说:搞科研,不能坐在办公室“想点子”,而要在脚板底下“找法子”。

奋战一千多个日夜,不同型号常规导弹作战指挥的“方言”,被李贤玉和战友统一成“普通话”。李贤玉又专门选择复杂恶劣环境做试验。大雪封山,呵气成冰,她带领科研团队进驻塞外深山3个多月,连续进行试验调试20多次,终于成功。

探路成功,李贤玉又尝试将这种技术向某新型导弹延伸。历时3年,她率先攻克信息快速远程传输难题,填补国内多项空白,研制的该型导弹指挥控制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