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理论意蕴

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理论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是对我们党治藏理念思路的丰富和创新,是对中央治藏方针的深化和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和凝练了边疆治理特别是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这一论断对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治边稳藏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边疆是历史的产物,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是领土的特殊组成部分,与完整意义的国家、国家主权以及国家的核心利益紧密相连。因此,边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冷战时期,不同性质国家的边疆建设,就成为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两种制度孰优孰劣的重要载体。边疆建设对于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而言,就是国家安全屏障的建设,是防止国家分裂、维护和捍卫国家统一的关键。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面对中国百年未有的边疆分离、政治涣散的政局,就曾指出:只有边疆“统一成局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城”。冷战结束后,大国围绕各自的边疆治理展开的角力和较量并未结束,边疆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一国之内政,更是国际政治斗争和政治博弈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放弃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为达到遏制中国、分化中国的企图,它们打着人权、民族、宗教等旗号,染指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以及边疆民族问题,业已成为国际敌对势力肢解和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边疆以及边疆民族问题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正是在这样异常复杂的现实国际政治斗争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思想是对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的汲取,是对边疆治理与国际政治斗争相伴始终这一内涵的深刻揭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下好先手棋的战略思维。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并逐步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动局面。周恩来总理在阐述中国民族布局这一特点时,讲到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边疆地区,形成了拱卫中华大地的态势。可以说,没有各少数民族的开疆辟土,就没有今日中华之泱泱大国;没有各少数民族对边疆的辛勤守望,就没有今日祖国领土领海的骄傲。然而,封建统治者无视边疆的地位与作用,使边疆地区的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度重视国家边界的构筑与边疆的建设,一改近代以来积贫积弱、有边无防的局面,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也由此步入了一日千里的快车道。但囿于自然历史社会和现实等诸多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献中,就深刻地阐释了内陆地区发展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辩证关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视角出发,寄希望于像西藏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能够走在全国现代化的前列。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千禧之年来临之际,确立了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支援西藏等一系列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的战略决策。迈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边疆民族地区,始终致力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内涵。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对边疆问题的不懈探索,都是建基于对中国历史的洞见,对现实的考量,从而聚焦于实现内陆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平衡发展。这一思路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深刻体悟,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邃把握。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论者,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心地区的平衡发展,这是历史的觉悟,也是现实的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治国理政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