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三观四职”、“四有五爱”教育,寓文化建设于制度之中,规范医院员工的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效能,促进了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形成了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与此同时,医院通过举办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增强职工凝聚力,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富有情趣的医院文化氛围。
医院充分利用大厅、走廊等区域张贴宣传中医相关知识以及中医名家的画像和简介,使传统中医文化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充分展示,推动继承、激励创新、不忘历史、开创未来。新院建筑外观秉承传统中医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青砖碧瓦、徽派风格、古色古香、彰显传统特色,富有时代气息。院内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护理站、病房、办公等区域的装饰设计,均按富含中医药元素的风格进行,如:门诊大厅的华佗、李时珍望断沙雕、雕梁画栋的部分点缀、温馨舒适的传统风格标识、风格独异的导医台、文房四宝齐全的中医诊断室、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候诊区,让你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海洋,感受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的芳香。同时,将在门诊大厅建设一个展示宣传区域,介绍中医药历史、医院发展历程和医院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法,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核心价值理念和特色中医药诊疗方法。
五、创建文明单位
1、文明创建
按照文明单位创建的要求,我院制作了文明医院创建规划,坚持有计划、有标准、有落实、有检查、有结果,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医院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它各项工作同布置、同考核,使两者互相促进。以党政团齐抓共管为保证,制定文明职工、文明科室标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着力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促进党风和廉政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培养“四有”新人、开展文明科室、文明职工竞赛活动,推行精益服务,使用文明用语,开展岗位练兵,扩大社区服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召开门诊、住院病人工休座谈会,并向病人发放征询意见调查表和医德医风调查表。我院多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
2、行风建设
医院行风评议工作采取“多层面、广范围”的形式。通过向社会和病人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行风监督员等代表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各科室每月定期组织患者或患者家属召开一次工休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社会反应和患者所需,听取患者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采纳落实;坚持由行政领导组成业务值班小组每天对各科室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切实履行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同时,在全院开展三对照、三检查,即:对照规章制度,检查存在的问题;对照岗位职责,检查医疗质量,对照“病人第一”,检查服务态度。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梳理归类,限时整改。通过行风评议,促进了医德医风、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3、积极挂钩扶贫
我院十二五期间挂钩扶贫点位盐津县庙坝乡红碧村,为确保帮扶工作切实取得实效,及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和每年的年度计划,今年,医院党政班子主要领导及党员干部两次前往扶贫挂钩点盐津县庙坝乡红碧村进行调研,并把医院全体中层干部和党员干部职工捐赠的36600.00元扶贫款送到183户贫困农户手中,在村委会召开了民情恳谈会,了解当地的医疗卫生情况。按照市委、市政府“四群”教育的相关要求,医院把183份《民情联系卡》、《民情登记卡》、《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基本情况登记表》统一发到农户手中,医院领导在了解民情的基础上,针对所见、所闻、所想认真撰写民情日记,切实把中层干部、全体党员与农户真正联系在一起,为下步的群众工作和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工作创新
一是成立党员助贫基金,共同救助。为弘扬济世扶困的人道主义精神,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关爱精神,医院党委号召每位党员每年出资50元,成立了“党员助贫基金”。针对到医院诊治、生活困难、无力全额承担住院诊治费用的贫困患者进行200—500元医疗救助。贫困患者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向医院提出申请,医院核实后,按贫困情况给予减免一定数目的医疗费用。到目前为止,已救助了来医院住院治疗的特困患者22位,共计9800元。“党员扶贫基金”不仅仅减轻了贫困患者的负担,更让贫困患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是建立编外支部,共同管理。自扶贫挂钩工作开展以来,医院党委不仅对扶贫挂钩点进行走访调研、召开恳谈会和一对一帮扶,还对当地整体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当地发展优势及瓶颈进行认真梳理,结合医院行业特点,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按照所属党支部待遇,医院党委还把扶贫点党支部视为“编外支部”,每年解决支部1200元的报刊杂志费,为当地党支部党建工作“添砖加瓦”,同时也为当地党员增强党性、提高党员素质贡献一份力量。下步工作中,医院党委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将逐步加大对党支部的资金投入,以解决各党支部的实际困难,使之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义务培训,共同发展。医院党委扶贫挂钩点的村卫生室大多只有一名医生,新农合为当地解决群众了“看病贵”问题,但“看病难”问题未解决。其主要原因是交通不方便、医疗设备落后、医疗技术人员紧缺;村民看病、诊治基本都前往邻县卫生院,由于路途遥远,经常耽误看病的最佳时间。针对这一情况,医院党委研究决定:每年为扶贫挂钩点免费培训乡村医生,医院将按照需要安排培训日程,并安排本院专家授课,逐步提升乡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当地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目的,逐步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目前,医院累计免费培训3个乡87名医生,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在彝良“9.7”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我院在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救援应急方案,制定了地震伤员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医疗救治专家组下设10个医疗救治组和9个工作组,成立的三个抗震救灾医疗小分队,第一小分队由周玲副书记带队,于9月8日奔赴灾区,积极帮助灾区医院对伤员进行了紧急救治,并将部分伤员转移到我院救治。第二、第三小分队院内待命,做好随时奔赴灾区的各项准备。在急诊科一楼设有显著标志的接诊点,由4名护士分两轮值班,设有接诊室,由2名医生轮流值班,成立彝良“9.7”地震伤员专用病区,将住院部十一楼紧急调配为地震伤员专用病区,在入院、住院、诊断、治疗、就餐方面为伤员开通“绿色通道”,用党员扶贫基金解决受灾群众的临时困难,提供及时、有效、方便、安全的医疗救治服务,截止10月10日上午12:00,医院累计收治地震灾区伤员27人,其中转院1人,出院16人,危急重症患者1人,已手术16人,待手术0人。宋院长还带领班子成员看望转诊到我院救治的彝良“9.7”地震伤员,9月10日,全体医护人员在宋院长的带领下,积极向灾区捐款,共计54568元,尽可能地使地震伤员早日康复、重建家园。
我院将紧紧围绕全市卫生工作大局,坚持“两个文明”两手抓,继续以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医院的工作情况,全力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让全院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成为促进昭通中医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行家里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