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对毛泽东与中国模式的探讨(4)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与中国模式的探讨(4)

2.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的压力,毛泽东采取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对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所做出的贡献给海外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海外学者慨叹:“他充满着不妥协地献身于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烈的精神,使她从一个衰弱、分裂、任凭外国干涉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大家庭的强大、受到尊敬的一员。虽然他先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威胁,而后又联美反苏,他从始至终都明白地表示,这些政策首先是服务于中国的利益。”[12](p17)

施拉姆从毛泽东的性格分析出发探讨了毛泽东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行为,他说:“在毛的性格中,只有一个品质得到了他同胞的一致反应:他维护中国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坚定决心。当他1949年12月去莫斯科寻求对建立新政权的援助和支持的时候,充分显示了他的这种品质。”毛泽东在苏联期间花费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与苏联谈判。“毛在1950年1月2日和塔斯社记者的谈话中,表示他可能要在莫斯科逗留‘几个星期’。但他又说,确切的逗留时间将部分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毛泽东在苏联呆了9个多星期,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部分地满足了自己国家的利益。[13](p219)

澳大利亚学者泰韦斯对毛泽东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的努力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意识地摆脱苏联先例的另一个方面是抛弃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分离的假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宣布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国家领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领土的60%,它包括最具战略意义的边境,蕴藏着大量矿藏和畜牧资源,又是共产党之前的历代政权全神贯注的重大目标”。[14](p107)正是由于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才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局面。

3.追求社会平等是最大心愿

社会平等、公平正义是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鲜明特征。海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社会平等。特里尔认为,“毛的政府使新中国比旧中国有更多的社会平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按劳取酬——身份,或拥有土地和资本不再起作用了。因此,中国的产品分配成为世界上平等的分配方式之一,彻底贫困和死于身无分文的人极少。并且,进步的基本手段——卫生保健和初级教育——不再是只有少数人才支付得起了”。[15](p41)

毛泽东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英国学者威尔逊也深有感触地说:个人解放后,要让人民准备过现代生活。毛泽东牢记自己是人民的一员,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物质生活方面比起任何同僚,毛泽东都更朴素,更没有追求。作为领袖的他因为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服、磨破的袖口、用得松松垮垮了的短袜出现在人们面前而闻名于世界。上世纪50年代曾到中国访问的法国著名作家、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亲眼目睹了1955年天安门广场的国庆活动,他说:“普通民众与毛泽东之间的直接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里没有所谓的‘集体性的歇斯底里’、‘群众催眠’,没有所谓的‘迷一般的领袖’。没有人是‘恍恍惚惚’,没有人‘灵魂和肉体都变成了暴徒’,这里只有50万个个人,每个人都在声明着自己欢度着时光,在这些脸庞上,你看不到奴性,在他们的眼睛中你也看不到那种空洞的注视:你看到的是情感。工人、工匠与毛泽东打招呼,就像普通百姓相互握手一样,他们挥舞着鲜花,抬头用灿烂的笑容看着他。他说声‘谢谢’,就像你对一个帮助你的朋友说一样。”[16](p116)美国学者弗郎西斯·苏也认为: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的一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和经济贫困这个孪生的历史灾祸,为中国人民创立一个以自由、平等(毛泽东把自由、平等看作是人类的两种基本价值)为基础的新的公正的社会。

在实行社会公平的方法上,海外学者也进行了分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认为,为了体现社会公平,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众多的群众组织,诸如工会、妇联、青联、少先队等。“这些群众性组织在老百姓和官僚阶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原先不问政治的平民百姓中培养起政治热情来实行群众路线。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以经常接触工农群众为基础,党的工作者首先要认真研究群众问题,听取群众意见,其次针对问题和意见制定指导性政策,最后让群众把这些政策当作自己的意愿去执行。”[17](p597)

美国学者纪文勋高度赞赏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社会公平所取得的成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共产党政府取得了空前的、全国规模的大统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贫苦的工人和农民的社会地位有了迅速的提高,同时妇女的地位也有了巨大提高;士兵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改变了过去“好人不当兵”的旧观念。迪克·威尔逊也认为,为了实现新中国的社会平等,毛泽东一直都在为妇女的权利而战,为青年学生有权力对他们受教育的制度发表意见而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