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8月23至24日在贵州调研,刘云山深入毕节、贵阳的农村、社区、企业和群众工作机构,看望慰问老党员和贫困户,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就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做好群众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基层党员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是刘云山这次调研的重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听取意见是治国理政之要,是从善如流之始。
听取意见,就是与民生共振。广大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充满期待,要搞好活动,就要从民声中找问题,从民意中找差距,就不能不诚心诚意请群众提意见、挑毛病。什么是“开门搞活动”?所谓开门,就是敞开“心门”和“耳门”,听得进意见就是“开门”。群众是不是满意,是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败的基本标准,群众的满意回应,就是活动成效的时代回音。
听取意见,才能找准方向。听是为了找准方向,不听不看就会撞到墙、就会走进死胡同。满足群众迫切需求、解决群众现实问题、切实让群众满意,这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大方向。群众的意见就是查摆问题的镜子,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准星”。摸清真情况,发现真问题,集中真意见靠什么?只能靠听真心话。首先解决了不爱听、听不进、听不懂的现象,然后才能对准焦距、抓住要害、才能不“散光”、不“走神”。
听取意见,最能检验态度。听不到意见、找不出问题,根本上是一个态度问题。态度诚恳,才能欢迎提意见、敢于听意见。真心诚意让群众挑毛病,让群众评头品足,找准“四风”这个聚焦点,认真对照党章规定,对照“八项规定”,查摆具体问题。听取意见,如果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查摆问题,如果“似是而非、大而化之、不痛不痒”,这才是真问题。听得到“危言”、触及到思想,才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听取意见虽不是终点,却是调查研究的重点,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为了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有实效、能长效,调研的重点就不能不定位在“听”。善政源于善行,善行始于善听。走好群众路线的第一步,不妨从“善听”开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