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群众观带有根本性(3)

树立群众观带有根本性(3)

核心提示:群众观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一个政党性质、宗旨和纲领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坚决依靠群众和相信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要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执政为民的行动指针

我们党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重视做好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是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干群关系的天敌,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要通过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把自己融入群众之中,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对照群众的期盼,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造成的危害,真正做到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进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真正落到实处。人民群众看我们党,不仅要看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且要看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看身边的党员干部是否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合法权益涉及到方方面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增进群众福祉,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要以公平为原则,努力为不同群体、不同社会阶层创造平等发展机会,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形成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永恒的课题。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全局性。要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切实做到与群众关系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感情无间隙。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影响党群关系的各种壁垒。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客观的党员监督评价体系,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和部门的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执笔人:李海荣、吴海清)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