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理论认识和解决问题(2)

用矛盾理论认识和解决问题(2)

核心提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必须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来深化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信仰。

对于邓小平来说,如何摆脱政治偶像崇拜,替经济发展松绑,实现国富民强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他强调,在重视毛泽东的社会矛盾思想的同时,必须直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最重要的是,“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核心要素,与此相关的改革手段和制度建设则是化解这一矛盾的积极举措。具体表现在:

提出结合时代条件研究矛盾的必要性。邓小平指出,他十分赞同毛泽东对社会矛盾的提法,但是,指出这些基本矛盾不等于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变化了的社会条件来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点与对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肯定并不冲突。在认识到经济发展已经取代政治斗争并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他大胆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切先进的方法都值得学习。“姓社姓资”争论的结束,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都可谓这一理论立场现实结果。

学会用改革的方式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既强调革命,也强调改革,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只是二者适用的社会条件有所差异。邓小平指出,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同的实际,对党的执政逻辑有不同的要求,在和平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全面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思想,并用其指导各项事业的发展。按照邓小平的思维,党领导的改革应该是重点与全局的统筹兼顾,进一步说,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的改革是突破口,而思想观念和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跟上。他曾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因此,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并不冲突,全党必须将发展生产力的经济目标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从本质上联系起来,我们尤其要看到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作用,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两个百年”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党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用制度体现理论。邓小平曾回忆说,“文革”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将这场浩劫仅仅归责于个人,而是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找原因。因为制度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只有好的制度作保障,悲剧才不会重演。他曾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变色;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道路的探索必须和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长治久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必须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来深化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信仰。为此,我们需要强化如下认识: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