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社会矛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历史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可能的实质领地,它凝结了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问题、阶级分化问题、资本矛盾运动的重大思考,以及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构和动力的本质理解。无论社会形态怎么变化,但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不会停止,只有从社会治理的宏观和本质层面入手,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规律性、现实性才会逐步凸显。重视这一理论,对于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有重要意义。
要善于运用这一理论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养料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受其启示,毛泽东最先看到了亿万万群众革命的意愿以及团结领导群众进行革命的必要性。运用这个理论,毛泽东驳斥了“必亡论”和“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战”的主张,并最终领导人民创立了新中国;运用这个理论,邓小平否定了“两个凡是”,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而解放了思想,富裕了国人;运用这个理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继续攻坚克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要善于运用这个理论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融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上,中国社会已是今非昔比。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而且要注重其后的“非经济交往”,尤其要善于把握“非经济交往”的内容、形式和界限;还要重视“非经济交往”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反作用,尤其是要明确,这种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要善于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和研判全球经贸格局的本质,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迸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