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药丸的“拼命三郎”
“我宁愿倒在工作岗位上,也不愿倒在病床上!”
王宏随身携带着一个绿色小药盒,这是爱人特地为他买的。根据病情变化,里面总是装着少则六七种、多则十来种药丸。
王宏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是十几年的心脏病人。可就是这么一个带病之身,却有着“拼命三郎”的外号。
1992年底至2006年,他常年身先士卒工作在省纪委的办案一线。纪委的老同事袁航形容他是“永动机”:“一上案件,发动机一转,就停不下来。”
他曾为了找一张关键票据,和同事们一起在40℃的酷暑天,钻进堆满了几十个麻袋票据的库房里,一查就是四五天。
他曾在信阳牵头集中办案数月,中间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当地医院急救。刚好一点就又回到办案点,边输液边工作。
连续作战、“连轴转”,透支着王宏的身体。2001年在濮阳办案时,王宏的心脏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同事李锋清晰地记得,那时他研究案卷时也总是口里含着速效救心丸,那熟悉的药味时隔多年仍然难忘。
当年秋天,病情加重的王宏不得不到北京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告诉他,他的3支冠状动脉堵塞都在90%以上。
手术后,王宏的四肢与胸口留下了5处10厘米以上的刀口。几乎没有休养,他又一次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这么多年来,了解王宏病情的人都能随手举出他带病工作的例子。不熟悉他的人则看不出他是个病人。作为转业军人的王宏总是挺着腰板,说话洪亮,步履匆匆。
“总是匆匆忙忙的样子”也是儿子王晓宇打小对父亲的印象。王宏几乎从未参加过儿子的家长会,家里客厅摆放的一张珍贵的“全家福”,是儿子上初中后一家三口唯一的一张合影。
2006年,王宏调到当时的人事厅。爱人和儿子都暗暗期盼着,换了“战场”,他绷着的弦能稍稍松弛点。可在新的岗位,王宏依然如故。
“王书记工作不论点,周六周日也是,似乎他总也歇不下来。”周围的工作人员都这么说。
一个应该“养着”的病号,一个临近退休的“59岁干部”,如此强烈的事业心、奉献心从哪里来?
“这是我的职责,干就得干好。”王宏这么向家人解释。
他并非不晓得身体的重要,也深知妻儿的担忧。到人社厅后,王宏每天早上坚持步行一个小时到单位,用这种方法“强制锻炼”。
坚持步行还有一个目的,他跟司机小蔡说过:“走着是累,但整个一天精神好,工作起来有劲。我这身体,不锻炼,工作根本扛不住。”
“我宁愿倒在工作岗位上,也不愿倒在病床上!”王宏曾反复对妻子、对同事说过这样的话。
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半年王宏需要到北京的医院去复查。但是,去年夏天,正值单位连创全省精神文明单位的关键时期,他拖到连创成功后才出行。
今年单位体检发现,原来搭过桥的3支桥血管中有2支又堵了。医生再次催促他尽快到北京检查治疗。但此时王宏已受命负责厅教育实践活动,一忙起来,检查病情的事又被搁在了一边。
后来北京那边也打电话催。催得急了,王宏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朋友带着他体检时拍的片子到北京给医生看。
只是,当专家的诊断书从北京带回来时,他却已经和大家永别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