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韩长赋: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2)

(二)   农业的成就与压力并存

第一,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硬性约束之间存在矛盾。我国每年人口净增加约为700万,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我国每年的粮食消费需求要增加200亿斤,肉类要增加80万吨。有一些观点认为城市的人增加了,吃的东西会少,因为城市人吃饭少。表面看是这样的,实际上城里人的消费并不少,因为直接吃的粮食虽然少了,但是肉、蛋、奶吃的却多了,并且肉蛋奶都要靠粮食转化。比如,一斤猪肉大约需要三斤粮食,一斤鸡蛋两斤半粮食。还有城里人吃水果多,城里人吃水果是扎果汁的,三个苹果才能扎一杯果汁。城里人穿的衣服也比农村人多。综合来看,城市人消费的农业资源比农村人要多,城市化率越高对农产品需求的总量就越高。另外现在农产品的用途也扩展了,包括工业用途、医药用途。还有资源环境对农业的约束也在持续的加剧,我国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

第二,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存在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与结构紧缺转变,并且部分品种需要进口来弥补缺口。

2004年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并且不断扩大。到2010年逆差达到了492亿美元,其中谷物净进口接近1400万吨。大豆进口了5839万吨,以前我国是大豆出口国。同时食用植物油还进口了960万吨。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九连增,但是粮食还是需要进口。主要原因就是消费在持续的刚性增长,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肉蛋奶与食用油的消费大幅度增长。比如牛羊肉的问题,牛羊肉的价格连续11年上涨,每年涨20%-30%,究其原因,一是以前是少数民族消费,现在是全民消费;以前是季节消费,现在是一年四季都消费;以前是家里消费,现在是饭店消费。据统计新疆一年有游客3000万人次,那么这3000万人次到新疆就都要消费牛羊肉。还有肉蛋奶的增长直接导致了玉米消费需求的增长。食用油的消费增长也带动了大豆的大量进口。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8亿人,当时人均是2公斤食用油消费,平均一个月二两油,现在我国有13.5亿人,人均食用油消费达到19公斤,人比那时候多了一倍多,但是消费达到了改革初期的8倍。人均消费提高,首先是因为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其次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浪费习惯也是一个因素。

消费的拉动力量是巨大的,当然农产品需要进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价格。国际市场的生产成本低,所以价格就比我们低。目前进口一吨棉花和国内的差价大概在三、四千元。当然我国自产的棉花够用,进口的棉花主要是进行加工,做成纺织品再卖出去,这是好事。第一,安排了相应的劳动岗位,增加了就业。第二,增加了我们的GDP与税收。还有我们进口越南的大米是用来做米粉的。

第三,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目前判断中国农业开始进入了高成本的阶段,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土地流转费用租金在上涨,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上涨。有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1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亩的平均总成本由445元上升到791元,6年增长了77.8%。还有一个情况,农业逐渐实行优势区域化布局,就是一个地方种哪种产品有优势,就发挥这个优势。但是这又带来运输成本上升的问题,比如海南的反季节蔬菜,拿青椒为例,在海南收青椒时是5、6毛钱一斤,然后经过分解、预冷、装箱等一系列处理,运到北京后就变成了一斤青椒卖到2块6到2块8,大体上要翻4倍到5倍。还有2012年夏季小麦、早稻和夏收油菜籽每亩分别只有152块钱,321块钱和55块钱,所以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出去打三天工”。

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矛盾。目前我国有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同时还有3亿人在农村里劳动,虽然总量富裕,但是素质却明显下降。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的严重,留乡务农的大多是妇女与五、六十岁的老人。80后、90后农民不愿务农的问题很普遍,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城镇社会结构变化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三) 自己的饭碗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有些观点认为我国农业资源要素比较紧缺,所以不必坚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方针,也不必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我们需要进口,需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调节我们的品种,弥补我们的短缺。但是坚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方针和坚守十八亿亩的红线是绝对不能动摇的第一,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安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完全依赖进口并不可靠。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对一个国家内部而言,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中国有十几亿人,饭要天天吃,庄稼要年年种,粮食安全要长期保护。

粮食和食品的消费在经济学上是需求弹性系数最恒定的一个品种,它无限接近于一,就好像上一顿吃不了,但是下顿不给显然是不行的。粮食和食品的消费是必须的、稳定的、均衡的供给。它确实是特殊商品,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旦碰到大的灾害或者突发事件,粮食运输中断对社会会造成很大冲击。所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可以适当进口,不能依赖进口,要始终坚持立足于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第二,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现实,三农是将农业、农民、农村这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解决的,而不是单一的解决。现在农村有大量的隐性失业。比如现在国际市场的糖比国内便宜,表面上看进口比自己种合算,但是全依靠进口,广西的2000万蔗农肯定要失去耕种机会。包括贵州和甘肃,贵州有3400多万人其中65%是农民,并且很多地方生态条件较差,甘肃有2500多人其中61%是农民,如果这些农民不种地了,一次又提供不了那么多岗位,对于农民的安置又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不能用单纯的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农产品的进口问题,而是应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

第三,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可持续。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多,我们确实有能力到国际市场买更多的粮食,买更多的农产品,但是目前世界粮食供给也不十分充足,全世界还有10亿人处在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况下,所以国际市场调控也非常有限。现在全世界的贸易量大概在5000亿斤左右,不到我们国家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也就是6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消费量的15%。所以我国的大国效应十分明显,如果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也会导致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不仅我们要付出比较高的价格,而且也会对一些粮食问题没有解决的国家带来较大冲击,进而影响到我们国家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必须立足自己来解决我们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的深刻。再有就是结合我们国家农产品供需的走势、资源条件进行一个简要分析,比如,我们要确定农产品的优先序,因为我们的资源条件完全是靠自己,关起门来不行,也确实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的需要,我们的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的自给率要保持在95%以上,同时也要进口,但是主要是品种调剂,比如面包粉要进口一些。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