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与启示
纵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可以发现苏东剧变后,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四国纷纷学习中国的做法,在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努力进行新探索,这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正发挥着它的“正能量”,要坚持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社会主义只有在改革开放中才有生机和活力
越、古、朝、老四国曾经封闭和保守,社会主义优越性未能发挥出来。实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之后,均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也是如此,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了“三个转变”:由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封闭转为开放,由固守成规到各方面的改革。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显著发展与提高。今天,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然会触及众多群体的利益和权力。打破旧有的利益和权力关系格局,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改革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实践证明,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健康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因此,改革应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常态。邓小平说过,开放也是改革,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在全球化时代,只有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权力制衡的原则和精神、先进的文化理念等,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学会“与狼共舞”,同时注意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
2、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前苏联的改革变成了改向,使拥有74年历史的苏共和拥有69年历史的苏联国家轰然倒塌,这是政治地震,更是大国悲剧。如今,从高层到普通民众,都对这场悲剧感到惋惜。在苏联解体20周年的2011年,普京曾感叹说,这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就是没有良心”。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012年1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人们至今仍可感觉到一个曾经雄踞欧亚70年的帝国剧变后带来的冲突、动荡和贫穷。社会主义国家也常常是西方发达国家“演变”的对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时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当晚7时32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70年的锤子镰刀红旗缓缓降落。《美国之音》说,那是“一份反共产主义的人期盼了70年的圣诞礼物”。这充分表明,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只会最终葬送社会主义事业,也与西方反共的目的不谋而合。越、古、朝、老、中等国没有像西方预言家所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改旗易帜,而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虽然这些国家的改革起步有早有晚,进度有快有慢,层次有深有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等方面具有共同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